筆者認為,要描述一個企業的財務戰略,可從三方面來闡述,既能說明財務戰略合理的一面,又能說明財務戰略不合理的一面。第一、財務管理體系———規范/集約?隨意/粗放?
民營企業由于歷史的原因,多數由家族成員掌管財務,對企業財務狀況少有系統、及時的科學分析;老板一支筆審批,缺乏多層次冷靜、多角度的審查監督。加之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民營企業一般采取高負債的擴張戰略,但又經常有一個高應收款的包袱。這使企業常常面臨很大的風險。一個合理的財務戰略,必然需要一個規范、集約的財務管理體系支撐,它必須保證所有審批環節的嚴肅性和責任性,保證企業財務安全數據分析提交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保證款項欠付決策和款項催付程序的制衡性和技巧性。第二、資產結構策略———高負債/低負債?高成本/低成本?
為應對業務發展對資金的需求,民營企業融資面臨的選擇是,股本融資還是債務融資?高成本融資還是低成本融資?對于這兩個問題,一般民營企業經常容易出現“病急亂投醫”或“豪賭”的心態,缺乏理性分析,結果往往帶來很大風險,給企業造成很大損失。與高收益高風險的常識相反,當一筆融資具有明確的商業投向和比較肯定的收益,選擇債務融資,最大程度地利用財務杠桿,獲取高收益,支付低成本將是最佳選擇;如果情況相反,則以公司股東或項目股東的方式進行融資,雖則成本較高,涉及諸多管理麻煩,卻不失為可取之道。就具體融資而言,根本上取決于融資用途的商業盈利判斷,就公司的資產結構而言,負債率高低的確定主要取決于民營企業財務資源的調度能力、資金流的規律性以及高層的風險傾向。第三、投資理財戰略———頭寸利用/投資盈利/產業投資?
民營企業比較容易出現無所不在的“投資熱情”,支撐這種熱情的是老板認為無所不能的經營能力和沒有戰略方向制約的自由決策;民營企業也比較容易出現“見錢眼開”的癡迷,“趕海弄潮”的時髦,愿意嘗試股市、期貨市場、網絡經濟、能源產業、基建產業的風云迷霧;當然,也有企業很謹慎地讓資金躺在銀行睡覺,偶爾會利用頭寸活動活動心眼。三種投資理財戰略,對耶?錯耶?全在于公司的財務結構和發展戰略。公司財務結構符合穩健原則是進行投資理財的前提,頭寸利用是投資理財的主要目標。除非公司的發展戰略是投資型公司,否則不應以投資盈利為目的;除非公司有明確的多元化探索的戰略任務,否則不應以產業投資為導向。
專家點評
潘誠(安徽大道博一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教授)
財務戰略的選擇,決定著企業財務資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響著企業理財活動的行為與效率。企業總體財務戰略思想必須著眼于企業未來長期穩定的發展,具有防范未來風險的意識。企業財務戰略選擇必須考慮經濟周期波動情況、企業發展階段和企業經濟增長方式,并及時進行調整,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民營企業處在高速擴張期時,現金需求量很大,基本采用擴張型財務戰略,需要進行大量的外部籌資,較多地利用負債。但由于資金主要用于基礎建設和外延性擴大生產規模,投資回收期長,同時受到行業利潤水平的限制,投資回報率下降,加上財務管理制度缺陷,經常是高額應收賬款與高額負債同時存在,勢必會造成較大的財務風險。我們經常看到,一段時間內,民營企業的資本運作和資金流調度成功如否,就成了民企能否穩定發展的關鍵。
要改變當前資金緊張的被動局面,一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變粗放型擴大生產規模為集約型技術創新,提高產能,降低成本。二是要加大財務制度規范力度。通過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現代企業財務制度,既可以對追求短期數量增長的沖動形成約束,又可以強化集約經營與技術創新的行為取向;通過明晰產權,從企業內部抑制掠奪性經營的沖動;通過以效益最大化和資本金擴大化為目標的財務資源配置,限制高投入、低產出對資源的耗用,使得企業經營集約化、高效率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