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銀行逐步嵌入企業貿易的上下游,“池融資”模式獲得了銀企的肯定。中國銀行業協會近日發布的《中國貿易金融行業發展報告(2016)》顯示,我國的貿易金融正在從單筆業務融資向“池融資”發展,從單個業務環節向供應鏈上下游延伸,結構性國際貿易金融產品受到青睞。
“依托貿易的真實性和連續性,‘池融資’突破了諸多傳統授信局限,如單筆授信金額局限、融資期限和貿易期限不匹配局限等。”銀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說,從而有效盤活了企業應收賬款,改善企業現金流,加速資金周轉。
從產品需求看,除了傳統的進口開證、進口押匯,結構性、組合型的國際貿易金融產品日益受到企業青睞,如融資配套利率、匯率等衍生工具。同時,隨著增信、風險緩釋等需求上升,各類與貿易融資相配套的擔保類產品也日益豐富。然而,這些擔保產品的風險資產占用卻有待明確。為此《報告》建議,明確與貿易相關的銀行擔保類產品風險轉換系數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