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以35.9%的年均增速持續增長13年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流量在2015年超出日本首度躍居世界第二位。與此同時,中國對外投資的流量在2015年也超過了吸引外資的流量,這意味著中國首次實現了直接投資項下資本凈輸出。
在這一擁有歷史意義的變化中,國際市場的需求,中國發展“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協作的政策效應,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促使企業的發展方式產生轉變等因素,都對中國對外投資的發展施展了引領和推動作用。此外,中國企業在這一背景下本身的不斷成長,使其更加有才能和有動力“走出去”。
從“走出去”的結構變化看,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中,制造業增長最為強勁,凸顯了中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驅動力向尋求戰略性資產轉變。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我國企業對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科學研究和技巧服務業的投資分離為310.6億美元、203.6億美元和49.5億美元。其中對制造業投資占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從2015年的12.1%回升為18.3%;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占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從2015年的4.9%上升為12.0%。
不可否定,這些行為一定水平上支持了國內構造調整和轉型進級,但與之而來的是一些盲目非感性對外投資的增長。去年11月28日和12月6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央行、國家外匯治理局四部門負責人在兩次答記者問中指出,監管部門親密關注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范疇涌現的一些非理性對外投資的偏向,以及大額非主業投資、有限合伙企業對外投資、“母小子大”、“快設快出”等類型對外投資中存在的危險隱患,提議有關企業審慎決議。
需要明白的是,我國對外投資保持的原則是“企業主體、市場原則、國際通例、政府引導”,推進對外投資管理“簡政放權、放管聯合、優化服務”,支持國內有能力、有前提的企業開展真實合規的對外投資運動,參加“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增進國內經濟轉型升級,深化中國和世界各國的互利配合。在此框架下,我國對外投資企業首先需要搞清方向,然后才是投資機遇和收益,在對外部環境風險充足評估之后進行理性決策,確保對外投資健康、有序,穩中求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