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美國汽車巨頭福特汽車出人意料地宣布,波音前副總裁艾倫·穆拉利從福特家族傳人比爾·福特手中接過“帥印”,出任福特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這也意味著,在49歲的比爾·福特執掌這家由其曾祖父創辦的企業5年之后,福特家族又一次把CEO的位置讓給了職業經理人。
比爾·福特“讓賢”的唯一理由是對方比自己更有能力,穆拉利在管理以及扭轉復雜制造業務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這是最吸引福特的地方。后者在給員工的信中指出:“很顯然,波音最近幾年面臨的很多挑戰與我們的處境相似。”他說,福特公司必須認識到“要想實現振興,領導人必須有帶領大型制造企業應對類似挑戰的經歷”。
福特的主動“讓賢”使人想到了家族企業的管理,從某種角度可以說,家族企業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一部家族企業成員和職業經理人的關系史。這方面福特汽車的經歷可謂具有典型意義:創造了T型車商業奇跡的老福特不信任職業經理人,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他一手把持,這是造成福特汽車后來江河日下的重要原因。而同時期的通用汽車之所以能夠崛起,也正是因為有一批卓越的職業經理人發揮了重要作用。之后福特能夠再度崛起,又和老福特的繼任者福特二世給職業經理人大膽放權、發揮出他們的才智大有關系。自從1980年,比爾的大伯從公司主席的職位上退下來之后,福特家族的成員整整20年沒有親自打理過家族生意。都是交于職業經理人打理,直到2001年,比爾·福特因為“凡世通輪胎危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才又擔任CEO。
福特的經驗告訴我們,還是應當任人唯賢,而不能任人唯親,IBM的老沃森可以把帥位交給自己的兒子,父子倆演繹一段父子公司的商業傳奇,王安電腦的創始人傳位不稱職的兒子,結果卻是曲終人散,令人扼腕。一個企業不必刻意地清除家族成員,也無需非要把所有位置都換成職業經理人,只要他們能夠像比爾·福特那樣把握一個用人標準:放一個人在這個位置完全是因為他的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