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地產公司CEO的身份進入長江商學院學習的劉瑋,在2007年年底臨近畢業時,卻從地產界的女強人變成了北京唯綠建筑節能科技投資公司的董事長。
三年前,唯綠現任CEO薛志峰曾向劉瑋提議創辦唯綠節能建筑科技公司。薛志峰在國內節能建筑領域可謂年輕一輩專業人才的代表人物,早在清華讀博期間,他主導建成了國內首個超低耗能示范建筑——清華大學節能樓,使用了全世界100多種建筑節能技術,光外立面就用了7種不同的節能方式。劉瑋覺得,雖然她不是技術專家,但是在地產界浸潤十年的經驗,敏銳的商業直覺讓她覺得舒適、節能、綠色終會是樓宇投資人追求的目標。“我在十年前初入地產時就對當時的項目提出‘環保、節能、舒適、自然’的要求,并且要做與歐洲技術同步的物業”。早年的一個美好愿景促使她成了一名建筑科技公司的創辦者。
唯綠創辦之初,首先瞄準的市場是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這源于北京規委某官員的一句點撥,“別老盯著那些新房子,哪有那么多地。這么多舊房子,你們怎么不動動腦筋?”果不其然,中國過去所建房屋95%以上都是非節能建筑,在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迅速減少的今天,能給建筑做到節能,這塊市場的蛋糕可以想象有多大,加上國家政策導向支持,這勢必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商業機會。迄今為止,唯綠已承接了秦皇島政府機構7棟辦公樓節能改造和唐山市22棟辦公樓節能診斷等多個政府及一些大企業建筑節能改造項目。劉瑋說,“這要在十年前做節能服務肯定早就捐軀了,根本沒有市場,而今天,我們碰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唯綠定位自己為建筑節能全程服務公司,“從方案到設計、節能改造,監測管理,節能保證……唯綠提供的全程服務讓其有機會更好地、更有效地服務好客戶。最近參與摩托羅拉大廈節能改造招標,政府要求達到美國LEED標準,而且要金獎。這就不是某個環節或單一節能技術所能達到的,而需要全程服務的解決方案。”
唯綠的發展視野不斷進行階梯式拓寬。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市場前景向好,同時國內的新樓宇建筑如雨后春筍般冒出,意味著如果能在建筑設計的前期就引入綠色、節能、環保概念,將是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
事實證明,唯綠把綠色建筑納入業務范圍是明智之舉,現在這已經成為公司主營業務之一,為眾多的地產商、商業機構、企業和政府提供了具有前瞻意義的方案。此外,唯綠還把新能源的利用規劃定作為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從而開始了光伏建筑一體化和區域能源規劃與投資業務。
就光伏建筑一體化而言,唯綠同樣提供的是全程解決方案,從設計、實施、發電、監測。唯綠擁有自己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跟蹤系統,以實現集成管理。唯綠今年已在建兩個項目,第三個項目也正在積極的籌備中。而區域能源規劃業務,除了協助政府和投資商規劃區域如何實現能源高效利用外,唯綠最重要的目標是尋求有價值的集中能源中心的投資機會。
劉瑋說:“我們現在所從事的建筑環保、節能,不局限于哪個國家、某一項技術,我們的戰略是要做成這個行業的IBM,以先進技術的集成協助我們的客戶實現低碳經濟的目標。”
《長江》:目前唯綠在建筑節能的業務范圍有哪些?
劉瑋: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是公司成立第一天定下的業務,我們提供的是全程解決方案;第二塊是綠色建筑,我們集成世界先進技術,為我們的客戶提供舒適、環保、節能的技術服務;第三塊是新能源如何在建筑中使用,主要為光伏建筑一體化;第四塊是能源區域中心規劃,然后進行集中能源中心的投資
《長江》:對新能源應用的業務情況如何?
劉瑋: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除了不生產電池板等大型設備材料之外,我們以整體設計、實施、發電、監測等環節提供全程集成服務。目前在內蒙古赤峰和興阿盟分別有兩個在建住宅項目,第三個項目正在籌備。光伏發電跟建筑相結合的這個行業我們進入比較早,很多人想做,但是沒有項目。我們現在做的都是國家級示范項目,我們太幸運了,擁有了超前于其他公司的機會去學習和探索。唯綠會在新能源在建領域的運用方面繼續努力。
還有比如對一些區域能源規劃,我們也提出傳統和新能源的綜合利用方案,同時提出建設集中能源輸配中心。各個大樓的業主不需要前期的一次性投入,而是直接向能源中心采購,通過管道輸配到各座大樓。這種方式也很節能,在國外做得比較多。
《長江》:但是在人們的意識里,節能環保技術的運用成本往往是比較高的。
劉瑋:其實早期學術派和投資派對這個行業的認識都有些偏頗。現在我自己投了這個行業,對這方面認識比較客觀。學術派認為節能可以零投入,這是不對的,科學技術實現一定是需要投入的。另一派則認為,所謂綠色節能就意味著多投入。我覺得這是要算賬的,找出投入產出比的經濟平衡點。應該是根據項目成本的承受能力以及需求,和節能技術形成一個適度的匹配。建筑是百年大計,現在多投入一點,既能提高舒適度,又能在未來節省開支,何樂而不為呢?很多技術是非常成熟的,也比較簡單,只是早些時候沒有人去關注。
光伏發電技術運用目前還比較昂貴,到目前為止,我就不鼓勵投資人去投資。因為這么昂貴的技術,全世界都還在不斷培養中。但隨著技術重復的使用,不斷的發展,我堅信比如光伏發電這樣的技術也很快會變成常規技術。另外,我不認為一談到建筑節能就要使用很昂貴的技術,而且從商業化角度來講,我們也不建議客戶去使用比較尖端、現在還沒有商品化的技術。唯綠在向投資人提出節能方案或實施節能技術時,非常關注商業上的可行性。
《長江》:綠色建筑方面跟傳統建筑設計公司相比,唯綠的創新之處在哪?
劉瑋:現在我們做的這些工作,原來建筑本身就有設置,只是可能傳統設計對這部分沒有太高的要求。蓋房子就兩部分,一是建筑師,他們負責把房子設計得漂亮;二是工程師,他們負責功能性。我們唯綠現在是力求把功能這部分做到既舒適又節能。
傳統意義上,設計院通常在建筑師設計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的規范,按照一定的模板標準進行設計。但不在意這些提供的功能是否達到更舒適更節能的需求。比如有些寫字樓內置三臺空調,有一臺可能整個生命周期都沒開過而造成很大的浪費。而我們唯綠用計算機模擬仿真技術優化建筑的“聲學、光學、熱學、電氣和智能化”,對諸如保溫層厚度、窗戶隔熱隔聲性能、新風溫度濕度、建筑全年能耗全部給出8760小時逐時計算依據,方案結論均基于量化計算。
我們跟建筑師現在又開始了一種新的合作模式:我們根據地理條件提出基礎的綠色、節能方案,建筑設計師根據我們的意見,比如如何有效利用陽光采光、如何利用建筑立面避免陽光直射降低能耗等等,一面做設計,一面與我們討論并不斷改進其方案,既滿足建筑美觀需求,又滿足未來節能的種種需求。唯綠在此階段充當了建筑能源規劃師的角色,現在國外這種工作模式很受青睞。
《長江》:傳統建筑設計公司有轉行專做節能的嗎?
劉瑋:不多,但是一些大的設計院在科技節能方面有所加強。大多數傳統的設計公司沒有建筑節能的專有人才。現在通常還是業主請唯綠,但未來應該會與更多設計院合作綠色建筑方面的事宜。
《長江》:那是不是說進入建筑節能領域的門檻比較高?
劉瑋:總體來說,做某個節能環節門檻可能不太高。但要把全程都做好,收獲最好效果,就不是太容易。中國以前的體制是這樣的,設計院、工程公司、生產廠商之間都是分裂的。做設計的,提完方案做完設計就走了,即使他們會隨后做些技術支持,但不承擔太大的責任。但我們不同,我們的全程服務意味著我們對最終成果負責,所以我們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精益求精,做到結果最好是我們的優勢。
《長江》:目前國內的節能環保設計還處于市場初期,同行業之間的競爭情況如何?
劉瑋:不同的業務遇到的對手不一樣。
在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上我們遇到的競爭對手基本上都是設備廠商或者設備管理商。像摩托羅拉大廈節能改造招標,最后只剩下我們和江森兩家。江森是世界500強企業,有著雄厚的資金、市場和設備供給能力,我們的優勢是先進技術的掌握、超強的整合能力和年青有志向的團隊。
綠色建筑這塊,我們和一些大型設計院存在競爭。
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的競爭對手是設備廠商、建筑安裝商。比如新奧、英利,既是供應商,也在擴展自己的服務鏈條。
園區能源規劃的大部分競爭對手基本是國外公司,因為外國公司非常看好在中國新區的新能源投資項目,他們從做方案開始就有所傾斜。而唯綠則更重視集中能源中心的投資和運營,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機會。北戴河新區的能源規劃就是我們和德國的一家企業在政府的牽頭下一起合作的。
《長江》:科技技術創新類企業對人才的倚重比較高,會不會出現技術被人才“綁架”的情況?
劉瑋:唯綠非常重視和珍惜人才。為了企業更快速的發展,我們正努力把所有的技術變成唯綠專有的技術系統。比如,我們把光伏與建筑一體化的設計申請認證成“光伏建筑一體化輔助設計系統”。再比如,我們有“建筑能源審計及節能診斷方法工具研究”,做既有建筑改造之前,可以將相關數據輸入這套軟件,就能自動生成一個初步的診斷報告和工作程序。相信隨著我們越來越多的技術體系形成,我們的才子們有著越來越高的成就感,公司也會發展得越來越快,相得益彰。
本文經長江商學院許可,摘自《長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