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媒體對于霧霾的大肆宣傳給各大外企的人力資源經理們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每每迎面走來一個外籍高管,他們都會有一絲憂慮,這些公司的核心外籍管理和決策員工會因為霧霾而毅然決然地離開嗎?其實人力資源部門對“霧霾”一詞是非常敏感的,因為這對他們的招聘工作影響甚大。從HR的角度出發,流失一位外籍高管就意味著3個月的招聘期,確定最終人選后,還要為人選準備3到6個月的適應融合期。所以,在霧霾包圍的情況下,保留核心外籍員工才是HR們的工作重點。既然大家對于外籍人才的流動趨勢格外關心,我希望能通過分享一些行業中外國高管們的情況讓HR們冷靜下來!
讓我們先從員工離職的原因開始分析吧!根據羅邁國際《中國人才流動調查報告2013》(TFS2),導致員工跳槽的因素包括薪金漲幅,升職空間,企業文化,領導風格,工作內容,工作地點,工作環境,福利待遇以及家庭因素。2013年初工作環境在跳槽因素排行榜上并不起眼,近來媒體的報告一下將霧霾問題頂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甚至可能誤導外籍員工相信再不離開霧都他們都會患上癌癥或縮短50年壽命!其實,霧霾對于外籍員工的影響會體現在各個行業中低層崗位上。如果在中國的薪水與在國外基本持平或者略高一些,薪水根本不會影響他們的決定。一些在優越自然環境下成長并生活過的外國人對工作環境的要求更高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他們會成為離開霧都的潛在人群。雖然如此,環境同比機會,不知外籍員工們心理會如何衡量呢?國際上經常談論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的崛起不僅為本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同時也吸引了很多對中國市場頗為樂觀的外國人來中國就業。他們千里迢迢來到充滿神秘色彩的東方國度,尋找工作機會,適應中國職場文化,體驗中國生活,結實中國好友,難道因為霧霾而放棄職業發展的大好機會和平臺?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爭論很容易,不過做出決定有難度!
很多做外籍員工招聘的獵頭都知道企業招聘外籍員工大多需要提供“外派員工一攬子補助”,其中包括住房,交通,通訊,子女教育,差旅,餐飲等補助項目。這是我接下來想談的第二點,外籍員工補助PK霧霾,誰會勝出?看來這些補助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是算算總額占基本薪金比來還是很讓人驚訝的!知名外企里的外籍高管補助可高達基本薪水的100%。我的一位德國好友在一家外資生物工程公司做人力資源管理,幾年前他被外派到北京做中國區的人力資源總監。公司為他在CBD核心區租賃了一套昂貴的公寓,為了方便出行為他配備了汽車和私人司機,考慮到家庭因素他要經常往返于中國和德國,公司為他提供了往返機票的補助。現在先別羨慕這些條件是多么誘人,因為這些僅是一小部分。為了讓他和家人團聚,公司把他的妻子和子女接到了北京,同時還承擔了4個孩子在國際學校的教育費用!而這些在德國是決定不可能提供給他的,毫無疑問他在北京的待遇遠遠超過他在德國的待遇。對他來說,離開北京意味著減少一半以上的收入,此外還要自己支付子女在德國的教育費用。在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外籍高管不在少數,他們放棄高薪待遇的可能性很小。羅邁國際物流行業顧問魯本在談及污染的影響時表示,霧霾并不會影響到一些國際物流公司在北京和上海地區的外籍銷售經理們,對于他們來說住房補助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一個條件。因此,目前物質待遇方面已經非常好的外籍高管們考慮離職的可能性會相對較小。
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商機和市場才是核心。不管有沒有霧霾,世界500強的企業家們都不會放棄中國市場的!那么如何在有污染的地區留住核心外籍管理型人才就成為了他們非常重視的問題。在辦公室里安裝空氣凈化器,為外籍員工配發過濾口罩甚至空氣凈化器,或者像松下一樣給外籍員工甚至員工家屬污染補償。考慮到嚴重的空氣污染會影響人們的肺功能,引起呼吸道疾病,在醫療方面有所補償是理所應當的。企業在看待污染問題時,會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在經歷了奧運會和世博會之后,中國成功地向世界展現了兩個全新的城市,所以中國政府不會對污染問題置之不理。目前污染源主要集中在河北地區,因為那里是很多重工業和制造業工廠的大本營。不久前中國總理李克強與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討論了中國發展新能源的問題,這是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的良好的開端。
最后我只想強調一下,雖然許多外媒對中國污染的情況并不樂觀,但是這種負面情緒并不會造成外籍人才大規模的流失。談及薪金待遇和物質補償不能說他們只看重錢而不看重健康,因為這種決定不是簡單地因為一個因素而做出的。不僅如此,在工作機會,發展平臺,社會文化,商業投資以及市場機會的綜合影響下,外籍人才是否流失要看政府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