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消息讓筆者想到一種很有趣的現象:大凡某家企業或某個行業面臨重大的變革,八,九不離十緊隨而至的常常是各種各樣的合作或合資“緋聞”,比如郵電、家電、金融、旅游等等行業,都曾出現過這種現象。大家所宣稱的合資動機也都是“引進資金和經驗”,那架式似乎沒有外力變革就很難完成。新華書店在就為何要與外資合作或合資進行解釋時,也表示是為了引進急需資金和經驗。
果真如此嗎?我們先看看已經發生的合資案件,到目前為止還很少真正依靠合資來使企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前些年接二連三發生的合資企業中外資反過來控股合資企業的現象就足以說明合資并非一條陽光大道,至少對相對一部分企業而言如此。據了解,之所以外資最后要么選擇退出,要么取得控股權,是因為復雜的人事關系使它們并不能在合資企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最后只能靠控股得來的話語權來解決一切。
可見,資金倒是可以實打實的為企業所有,但經驗就不一定了,它能否為企業所用,關鍵還得看原來企業管理者的決心、員工的心態和合資方的話語權的分量。新華書店一旦合資,能夠滿足這些條件嗎?筆者看未必!被新華書店視為最大財富的發行人才,恰恰可能是變革的最大阻礙,而阻礙的核心就是心態——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都是在過去機制和運營模式下成長起來的,你讓他一下子改變過來,很難!在郵政系統發生的情況就是一個例子,筆者曾遇到過某家比較早實現市場化運作的郵局的一名中層骨干,這名骨干后來被一本雜志相中,為這本雜志拓展郵政渠道,但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了,工作毫無起色,原因很簡單:此君沿用的仍然是郵局的關系網絡,但當各個郵局都市場化后,相互之間已經由過去的隸屬關系變為競爭關系,相互之間的聯系已經變得很松散,而此君又不愿意去采用一種市場化的方式去疏通這個網絡——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那種基于行政隸屬關系的溝通方式。改制后的新華書店,大多數都會遇到這些郵局所遇到的問題:原來的網絡關系將被中斷,基于這個網絡的優勢也將不復存在,而它的員工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像前面這位朋友一樣,繼續習慣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來擴展市場。這樣看來,新華書店到底還剩下什么啊!
到這里我們不妨做個假設:國家明文規定,新華書店不能與任何第三方合資或合作(這當然幾乎是不能的)!順著這個假設想下去:新華書店的“子子孫孫”們將如何去與市場上的其他書店去競爭呢?如果這個問題能解決,那合資或合作就是錦上添花的事,否則,就很可能成為心存僥幸的借口,因為當準入權仍然是一種稀缺資源時,要想與人合資或合作太容易了,而這容易被想象成:我們太厲害了!這種心態下,合資或合作不會有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