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是否意味著當地的股市一定會有上漲行情?讓我們一起看看從1998年開始的歷屆奧運會主辦國股市的表現。
1988年漢城奧運會舉辦國是韓國。韓國漢城綜合股價指數在1986年、1987年、1988年這三年,漲幅分別高達68.9%、98.29%和70.51%,并在1988年12月15日創下930點的歷史新高。此后在198_9年4月1日股指再創新高到達1007點。至此,韓國奧運大牛市告一段落,1990年,即奧運會后第三年,漢城綜合股價指數下跌了近20%。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主辦國西班牙的情況則較為不同。自1992年開始,西班牙IBEX指數持續盤整,同時從5月開始進入下降通道,直到奧運會結束后1個多月,指數才再次發力走出一波上漲行情。但從數據來看,這波行情也僅持續了1年左右,1994年開始,市場再次進入下降通道。
1996年的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美國股指當年大漲19%,此后兩年也均保持接近20%的增長。
此后2000年悉尼奧運會主辦國澳大利亞股市的表現也不錯。2000年悉尼奧運會前夕,澳大利亞股市突破了3300點,創出歷史新高。而且自1993開始,澳大利亞股市即呈持續上揚走勢,至2000年悉尼奧運會召開的8年內共上漲103%,期間僅1994年出現小幅回調,年平均上漲12.94%。奧運結束后,澳洲股市繼續上行,2000年至2006年的6年內,澳大利亞普通股指數共上漲76.07%。
2004年雅典奧運會舉辦國希臘,奧運前后一直表現為溫和上漲,04年當年,股市指數上漲23%。此后兩年也都保持每年約10%左右的漲幅。
這5個國家中,除了西班牙,均出現了所謂的“奧運行情”,但就幅度而言,事實上只有韓國股市的漲幅是較為突出的。因而韓國市場走勢,也常常用來作為中國“奧運行情”的參照物。
在1987年10月517點階段高點之后,漢城綜合指數開始階段調整,并在11月26日達到了調整低點455點,調整幅度為12%。之后,漢城綜合指數快速上揚,并在奧運會前3個月即1988年6月9日到達階段高點737點。漢城綜合指數階段見頂時間在比奧運會9.17日開幕之前3個月。至此,3年時間,漢城綜合指數整體漲幅達462%。
同時,在737點奧運前的階段頂部之后,漢城綜合指數并未出現大跌,而是窄幅整理,調整幅度僅有10%,并在奧運結束后繼續快速走高,于198_9年4月1日創下1007點的最高點。至此,韓國奧運大牛市告一段落,漢城綜合指數整體漲幅668%,歷時近4年。
作為一個新興市場國家,韓國也是唯一和中國具有可比性的國家。不過從其市場走勢來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走勢上穩扎穩打,其間調整震蕩幅度始終較小,調整多以震蕩橫盤為主,最大調整幅度也沒有超過15%。這一點和A股市場具有天壤之別。
奧運≠股市上漲
事實上,從過去的數據可以發現,把股市的漲跌和奧運會掛鉤其實有些牽強附會,以奧運會召開來作為股市上漲的依據很難自圓其說。
首先從地區經濟實力來看,漢城,悉尼,雅典占全國經濟的比重和北京占全國經濟的比重難以相提并論。韓國有4000萬人口,其中一半人口居住在漢城,奧運經濟對其形成的影響顯然是全局性的;澳大利亞一共才6000萬人口,其中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悉尼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城市,奧運會對其經濟的帶動作用也相當明顯。雅典亦是如此。
相比之下,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北京,其人口只占全國人口的1.1%,經濟總量占GDP的比重也不高,其所形成的奧運經濟輻射效應,相對于整個中國來說只是局部性的,甚至是小范圍的。究竟能帶來多少所謂的“奧運效應”,還有待觀察。
另一個問題是,舉辦一屆奧運會,并借助奧運經濟效應為舉辦國帶來幾百億至多上千億美元的收益,對小經濟體國家來說可能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提振效用,但對中國這樣一個月貿易順差就超過200多億美元的大經濟體來說,權重較為輕微,影響還是非常有限。
對小經濟體來說,舉辦一屆奧運會可能帶來超過1%以上的經濟增長率,但對年增長率本身就超過10%,且經濟總量甚為龐大的中國來說,奧運所帶來的增長,可能還不及四川地震的損失。
與中國情況相類似的就是美國。我們應關注到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對美國這樣一個大經濟體的影響,幾乎可謂微乎其微。當然從這個角度來看,由于經濟體大小不同和本身增長率的不同,相信北京奧運會結束后,中國經濟出現韓國和澳大利亞那樣經濟明顯低落的“奧運會后經濟疲軟癥”的概率也比較低。
從理性的角度看,國際上并沒有召開奧運會股市必漲的規律,西班牙就是最好的例子。真正決定股市走向的,還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本面。?
主辦國GDP先升后回
此前摩根斯坦利的一份報告中,特別提到了很多奧運會主辦國在奧運之后出現經濟減速現象,此種現象被認為是奧運經濟的歷史定式。
從1956年以來奧運會舉辦國的經濟表現,可以發現一個驚人的共同點。奧運會當年,舉辦國的GDP會加速增長,而次年的GDP增速卻會低于正常水平。在1956年以來的11屆奧運會之中,只有舉辦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美國未在會后出現經濟減速。澳大利亞(1956年奧運會)、日本(196?年)、美國(1984年)和韓國(1988年)的減速尤其明顯。西班牙(1992年)甚至在1993年陷入了衰退。就最近兩次奧運會而言,希臘和澳大利亞在奧運會前后兩年的減速幅度達到了1.5-2.0個百分點。
這份報告中分析了歷屆奧運會前后的10個季度之中,舉辦國的經濟增長、工業生產增長和投資增長三項指標相對于同時期相應指標平均水平的變化情況。GDP增長方面,在奧運會前一年,GDP增速比平均水平高1.1個百分點,奧運會當年高0.9個百分點,次年則比平均水平低1.2個百分點。
投資增長的減速趨勢更加明顯:會前的投資增速比平均水平高3.3%,會后則比平均水平低接近7%,前后波動幅度高達10個百分點。此外,就時間關系而言,可以直觀地看出,投資帶動了奧運會前后的經濟上升和下滑周期。工業生產方面也存在類似的起伏,其波動幅度介于GDP和投資增長之間。
一般而言,奧運會之前,舉辦國自然會進行大規模投資,尤其是在非住宅建設和旅館建設領域。而且,奧運會當年的旅游業收入也會出現大幅增長。另一個重要因素在于,奧運會可能會對經濟情緒產生積極影響,對與奧運會或舉辦城市沒有直接關系的消費和企業投資也可能起到刺激作用。奧運會過后,隨著熱情的下降和注意力的轉移,經濟情緒可能會降溫。這一點值得充分注意。
當然,如上文所言,由于北京的經濟總量在全國GDP中所占比重很低,因而中國極有可能和當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后的美國一樣,免于經濟增長下滑的危險。尤其是此次四川地震后的災后重建,對拉動國內投資的正面作用,可能遠遠高于奧運結束后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