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新的評估上,希拉·懷特在《企業創新的7堂課》中建議公司從創新因素、經驗因素、關系因素、品牌因素、審美因素、靈活性因素、“世界公民”因素、模式因素等方面對創意的價值進行評估。
如今看來,創意的出爐需要越過創新的障礙。CathleenClerkin博士認為:“盡管人們認為創新的關鍵在于挖掘新的創意,但真正困擾企業的其實是新創意的落實、執行。”
這里有一個非常值得學習的創意誕生案例。我們來看一下硅谷大佬拉里·佩奇的創新故事。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里,在美國這個充滿企業家精神的國度中,他成為了極為非主流的管理案例的一部分。領導最新的帶來未來色彩的項目“可吸收的納米顆粒”的安迪•康萊德(AndyConrad)表示,與拉里·佩奇溝通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經歷。在整個交談的過程中,你時而感到壓力,時而受到鼓舞,又或者恐懼與興奮兼而有之。如果說對員工保持更高的期待,讓他們不斷去挑戰極限是經典的管理之道,那么很顯然佩奇已經將這方面提升到了另外的一個水準上了。在一個適宜的土壤中,創意會不由自主的誕生,落實直至執行。
如今的職場不再是按部就班,循循漸進的節奏了,互聯網的無處不在給職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這也給管理帶來了新的研究課題。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將企業家同管理者和員工連接在一起,于是新的挑戰出現了。
你是技術精英還是管理達人?
通常IBM、GE等大企業都會為有管理潛能的頂尖人才鋪設職業軌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輪崗培養管理技能,但是這樣做給傳統企業帶來了困惑:培養出來的高級人才要么精于管理疏于技術,要么是技術精英缺乏管理經驗。但谷歌創造了一個新的物種——“創意精英”,完美糅合了技術和管理。拉里·佩奇將一個工程師的智慧帶到了管理范疇中。佩奇也對此有自己的看法:“你作為管理層不能僅僅停留在管理的層面,你需要比專業人士懂的更多,這樣才能激發起你的員工的斗志以及雄心。正巧我在這方面做的不錯。”
創意精英是什么鬼?
1、所謂創意精英,不僅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懂得如何使用專業工具,還需具備充足的實踐經驗。創意精英可以是設計師、科學家、工程師或者數學家、醫生。他們是專業上的行家里手,不僅能設計概念,還會建造模型。
2、創意精英有分析頭腦。他們對數據運用自如,可以利用數據,做出決策,同時也懂得數據的誤導性,因此不會沉迷其中。他們認為,數據對坐判斷大有幫助,但絕不會被數據牽著鼻子走。
3、創意精英有商業頭腦。他們知道專業技術、優質產品與商業成功是環環相扣的,也對這三個要素的截止了然于胸。
4、創業精英有競爭頭腦。在工作中,他們的撒手锏源自創新,但也離不開實干的積累。他們追求卓越、干勁十足,即使在工作之余也不停止前進的腳步。
5、創意精英有用戶頭腦。無論身處哪個行業,幾乎沒有人能比他們更能懂得用戶或者消費者對產品的看法。
6、創意精英是新穎原創構想的源泉。他們用不同于你我的嶄新的視角看問題。
7、創意精英充滿好奇心。他們總是在提問,絕不滿足于守常不變。
8、創意精英喜愛冒險。失敗也能重整旗鼓。
9、創意精英自動自發。他們注重自己的理念,也會依據自己的理念主動去行動。
10、創意精英心態開放。在評判構思和結論時,他們看重的是優點和價值而非出處。
11、創意精英一絲不茍。對細節把控超乎常人的想象。
12、創意精英善于溝通。無論面對的是一群人還是一個人,都會氣場十足。
總的來說,創意精英非常難以管理。如果你無法管理創意精英的想法,就必須學會管理他們進行思考的環境。并非每個創意精英都具備以上的特點,但所有的創意精英都必須具備商業頭腦、專業知識、創造力以及管理實踐經驗。
當然不只是谷歌,硅谷之所以成為引領互聯網世界的企業家樂園,自然少不了蘋果、Facebook、特斯拉這些科技創新企業的創意精英。
事實上真正做到十二條的人是鳳毛麟角吧,即便我們做不到那么多,能做到一條、兩條也是極好的,在管理實踐中學習、提升自己,努力成為職場創意精英。
有關創意精英一詞來源于《重新定義公司:谷歌是如何運營的》一書,作者埃里克·施密特喬納森·羅森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