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陳丹先生被評為“中國優秀品牌經理人”,入圍2005全球100位華商品牌人物,2007年,作為中國logo第一人,陳丹先生被選為“最具影響力人物”。同年,陳丹獲得“卓越管理專家”獎。創業16年來,陳丹和他帶領的正邦公司堅持以設計影響著企業視覺識別的進程和發展,并以充滿詩性的管理模式,為文化創意產業樹立了榜樣。
陳丹:詩性的卓越管理
陳丹,正邦品牌識別機構董事長兼創意總監。1982年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潢系,1986年分配至西北輕工業學院執教七年,1993年創辦正邦公司,至今打造出匯集160多名品牌策劃、設計精英的享譽業界的“正邦”品牌。
中國電信、北京銀行、清華同方……據統計,差不多有為數過半的中國知名品牌的識別設計都出自陳丹及他所領導的正邦公司之手。2003年,正邦所設計的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標志獲中國品牌金獎,2004年,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標志獲中國國際設計博覽會“中國品牌形象設計大獎”,中國網通集團有限公司標志獲中國國際設計博覽會“中國優秀品牌形象設計獎”……諸多的專業成就印證著陳丹及其所領導的正邦踏實穩健的成長之路。
靠設計將公司做大,智慧型創意企業必須超越技術型生產企業的常規管理模式,逾越諸多管理障礙,正邦是如何做到的?走進陳丹的辦公室,你就會發現,這位充滿詩性的管理者自有與眾不同的卓越管理之道。
文學思維
辦公室桌上最顯眼的是正邦的宣傳冊,它以詩作扉,用一篇充滿詩情的《風的衣裳》表述“品牌是游蕩在正邦人心中的理想,似風的衣裳,成就正邦人的光榮和夢想”。紅色小本《邦語錄》反應的則是正邦特有的“條子文化”。用口述名言的方式總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員工把陳丹的話寫在紙條上貼滿了辦公室的墻,后來有了自己的辦公樓,就匯集成本,成了正邦管理文化中可圈可點的一件思想作品。
“我們在一起多好啊/愛同事,就等于愛自己/市場淘汰不努力的企業,企業淘汰不努力的員工/大家要習慣和自己一樣聰明的人在一起工作/只要有5%的可能,就要變成100%的現實/有敬畏感—是智慧之始/以我們真誠的心志,忠于職守/一個死氣沉沉的公司永擊不垮富有活力的同行/回避問題只會滋長問題/聚精會神做標志,一心一意做品牌/懼者生存/模仿=剽竊……”正是這些充滿詩情的語句,激勵正邦人的斗志,為正邦凝聚人心。
這種從文學思維出發的感性管理方式為正邦營造出寬松愉快的工作氛圍,令員工對公司產生了高度的認同和歸屬感。用最優秀的人,用比自己強的人,用專業人士,是陳丹的用人理念。現在在正邦工作時間最長的員工已經超過10年,5年左右的員工成了中堅力量,這種狀況在廣告設計公司實屬罕見。陳丹說:“正邦匯集了一批美術界、廣告界和咨詢界的優秀人才,并為他們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在我看來,來人和走人都是好事情。在正邦,‘二進宮’的員工也有不少。正是這種開放的思想才使不同類別、不同派系的創意在正邦融匯、沉淀。”
學術深度
正邦提倡“深度交付”,不僅分工細致明確,而且處處強調專業。曾有人戲言“你必須有一件事能干過別人,否則在正邦根本沒法活下去。”陳丹專門派人去英國最著名的設計學院—英國圣馬丁學院學習平面設計,現在正邦有五個創意部,總監都是專業院校畢業的。電腦制作部,也都是從出片公司挖來的頂尖高手,掃描、打印、手繪、寫美術字的都是專家水準。陳丹對正邦人的要求是:將品牌識別設計做到專業程度、學術深度。
深厚的“學者情結”讓陳丹要求員工每個活兒來了都要“深度研究、橫向比較”。陳丹致力于創造一個“學習型”的企業。正邦的員工培訓制度已趨近完善,每周一課,員工在課堂上相互交流,業界專家在正邦授課、交流、分享,也已經成為正邦人接受新鮮思想養料的有益來源。正邦有明確的學術帶頭人制度,鼓勵員工把自己的專業研究得深、精、專。
陳丹也身體力行,為國內設計行業的學術研究添磚加瓦。他以自己豐富的設計實踐為清華大學、浙江商學院、浙江財經大學、陜西科大、成都大學等國內眾多學院做以品牌為課題的講座,努力將自己的設計思想與實踐同年輕的藝術青年分享。正邦公司還是陜西科大、清華大學等藝術設計學院的“學生實習基地”,經常接待成批的學生們來觀摩學習,為中國下一代設計師的培養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價值思考
創業之初,陳丹曾堅持不為誘惑所動,建立了正邦模式:正邦是做品牌識別設計的專家,并以此將正邦和其他中小圖文設計公司區別開來,逐步走向了品牌識別設計的專業化。近年來,正邦步入新的發展時期,陳丹對公司價值進行了新的思考,逐步形成了以“品牌識別”為核心,相關子品牌延伸發展的格局,其中包括:邦品牌顧問、邦命名、邦網絡、邦環境導示、邦傳媒等。陳丹說:“正邦=品牌策略+設計+落地亮相,向客戶提供正邦品牌實效體系服務。”
除了營業收入與納稅,陳丹認為公司價值還應該體現在為社會做公益。國際關愛基金會、中國環境保護認證、中國環保產品認證、中國京劇院、中國文物保護等組織機構標志均出自正邦團隊。陳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用專業力量為社會公益文化事業不斷奉獻著力量,同時也用詩性的表達把這種思考寫在了《邦語錄》里:體現價值,是正邦人的工作。
陶闖:與BillA的倫巴,與BillB的探戈
影響力事件
他開發了業界商用三維地球可視化影像系統GlobeVie?,比GoogleEarth早兩年。加入微軟后,他使虛擬地球產品取得全球企業市場80%份額,遠遠領先GoogleEarth。他擁有多項技術專利,于2003年被加拿大總理授予“科研與企業技術合作”國家最高獎,曾是加拿大政府特派聯合國的資深專家,被載入《加拿大國家名人錄》并獲加拿大“Top40under40”提名,他就是PPLIVE公司現任CEO陶闖。
夏末的上海,熱意在正午傾瀉,而涼意常常在傍晚時分偷偷溜過,于是,上海的夏末,有熱情,但常常也很冷靜。采訪,是在以碳中性聞名的URBN酒店一隅,陶闖著一身灰,走來的每一步有些許跳躍,但落地的每一瞬間都很沉實。
他經歷中的種種片段,我們似乎非常熟悉。當年的李彥宏,早了佩奇和布林做了搜索,而后做了公司;陶闖,亦是早了googleearth兩年開發出了商用三維地球可視化影像系統GlobeView?,而后開了自己的公司GeoTango;曾經的李開復,給微軟研究院貢獻了巨大能量后,毛遂自薦去了google,而陶闖,離開微軟后,也曾收到過google的邀函,但他知道,未來的方向在中國,未來,在視頻。
激情是驅動成就的前奏
歷來有所成就的人,必是先被激情驅動,而后執著前行。無論蓋茨還是喬布斯,激情可以讓他們從最好的學校退回逼仄的小房間寫程序,也可以讓他們在整個世界都背離的時候,依然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堅守。“我們就想這么按初衷一直走下去,我想這個方向是對的”,當陶闖從微軟空降到PPLive任CEO,用這一番話給出PPLive的前景時,他必然是帶著激情的。此時的PPLive創始人姚欣不到30歲,他的初衷存有很多理想成分,而PPLive的繼續生存需要靠大量投資支撐。懷抱理想、向投資人不斷游說、從無到有、付諸現實,每一樣都脫不了激情。雖然陶闖從未涉足視頻領域,但就這樣在滿溢的激情驅使下,決定與小他十幾歲的姚欣一起走。
翻查陶闖過往的經歷,激情總在某些時候出現。當年從武漢大學碩士畢業后,陶闖有著一份很好的工作—大學教師,其研究成果獲得過科技部重大項目一等獎,是全校最年輕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獨立獲得者。當有些東西一眼望得到頭,另一些東西就很容易被點燃。1995年,他去了在北美地球信息工程排名第一的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攻讀博士。在多倫多約克大學,他有加拿大國家首席研究教授之銜,帶了十幾個博士,實驗室有四十多人,擁有多項技術發明,其中有十四項技術成功轉讓,但他還是拿了自己的錢做了自己的公司GeoTango。他參與了世界最早的移動車輛測圖系統的技術開發,這為他以后進入三維地球影像系統開了第一只眼,然后,他的企業又以一個瞠目的價錢被微軟成功收購。
跳,是激情的一個特征,因為跳,而后產生高度和距離,也因為有了高度和距離,視野從此打開。
技術和金錢,都是改變的工具
跳,亦是自由轉換的象征,是破除身份樊籬的途徑。中國人素來在科學家、企業家之間劃出的鴻溝,其實也存在于陶闖的腦中。
他讀完博士想任教、繼續著科學家的夢想,但沒有找到機會,于是,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投資公司做技術評估,跟著投資顧問一起去和需要投資的那些人談,那時候,他覺得“世界就會被他們改變”,自此,學與商之間的鴻溝在他心里漸漸黯淡起來,他開始在北美的自由市場時間尋求著跳的機會。
作為終身教授在加拿大領導實驗室研究時,他曾經開發了一個通過互聯網尋找油井的系統,這項技術轉讓給一家石油公司時,轉讓費是3萬美元。之后,石油公司請了一個人把這項技術作了一下包裝,每套系統賣到了50萬美元。類似的技術轉讓看得越多,越使他蔑視心中殘存的鴻溝,于是他帶著科學家的身份徹底跳到了企業家的陣營。而這兩者,現在看來,他都做得很成功。就像他喜歡跳舞,狐步舞的圓滑、華爾茲的流暢、倫巴的妥協、探戈的激越,每一種舞,都是技術與藝術在人性每一個點上的觸摸。科學和經濟,簡而言之,技術和金錢,并行向前,于他,都是改變世界、改變自我的工具。
把微軟DNA帶入PPLive
在PPLive的三個多月,他正試圖改變著。他說,“我自己創業,是個起點;微軟,是個終點。我走過起點,經歷過終點”,現在,他想在PPLive補足從起點到終點的中間過程,這也就意味著,他的野心很大,PPLive可能是將來的另一個微軟,同時也意味著,PPLive會有除舊布新的陣痛,他正漸漸把水土不服演變成風聲水起。
這第一步,可能就是本地員工向美國的微軟員工靠攏的希望。
記得剛進微軟時,在新軟件發布的前一晚,幾十個工程師每人捧著一個筆記本,散坐在走廊的地上,鍵盤聲不絕于耳。這樣的激情,在來到PPLive后,他似乎并未找到。當年,在微軟,一個工作交下去,交上來的結果都在點上,而他現在看到的不是用力過度,就是能力不足,交出來的結果差強人意甚至大相徑庭。于是他找人談,而且是不論職位一個個談。他自己是技術出身,他相信自己懂得這些人的思維。這讓他想起當年比爾·蓋茨找他聊時,給到他的兩句話:一句,我最欣賞技術出身的企業家,我看上你了;另一句,加入微軟吧,我們這是戰略投資,你每個月直接向我匯報。所以,他給出了一條全公司人可以直接向他匯報的通道,也給出了他對技術人員的欣賞。
從和一個Bill(BillGates)工作,到和另一個Bill(姚欣的英文名)工作,在第一個Bill那里,他還是陶闖,在第二個Bill那里,他開始像第一個Bill了,從思維到行為。未來,可以預見的是視頻在媒體的霸主地位,但對于PPLive而言,是否會意味著蛻變成另一個個微軟?比爾·蓋茨的視窗改變了人們的商業模式、生活方式,陶闖的PPLive是否也將創造一種新的娛樂方式?他正在慢慢給出或許漂亮但肯定實際的答案。
黃健華:我希望成為一個慈善家
影響力事件
2009年5月23日,黃健華頂著“NBA中國商人”這個耀眼的光環華麗麗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并且一次次讓人們驚嘆。這個20歲便進入美國哥倫比亞讀研的聰明孩子,也是第一個加入紐約證交所的中國人,更是鼎鼎大名的“洋基”棒球隊合伙人,還是NBA史上第一個球隊華人股東。現在,黃健華已經把他相當一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還給了中國。
黃健華,QSL體育聯盟有限公司董事長,NBA騎士隊股東,紐約揚基隊合伙人,休斯頓火箭隊合伙人,紐約揚基隊在大中華區的推廣人,中國職業棒球聯賽和青年棒球聯賽投資人。
這個世界每天都有新鮮事發生,每天也都有傳奇被煩瑣的生活所掩蓋,直到有一天,像草木發芽,在一個適合的季節、適合的溫度下,破土而出。黃健華在2009年平淡日子中神奇出現,“第一位踏入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華人”、“紐約揚基隊合伙人”、
“休斯頓火箭隊合伙人”,他譜寫傳奇的那一天,NBA29支球隊的老板經過電子郵件投票,有超過15位都對黃健華收購克利夫蘭騎士隊表示同意,他也正式成為了NBA聯盟歷史上首位華人老板。
秋天的一個午后,和黃健華相約在東方亮餐吧。這是一間充滿奇思妙想的餐吧,四周被柔軟的熾紅色沙發和座椅圍繞,一瓶瓶佳釀排放在深色酒格墻上,層層迭迭,被青銅壁爐中明亮的碳火照亮,閃耀著寶石般的光芒。黃健華走過漫長的甬道,出現在我們面前,他看上去非常年輕,華爾街的商戰沒有把他打磨成滄桑的大叔,相反那種一次次的勝利讓他容光煥發。40多歲的年齡,看上去只有30出頭。他講話總是彬彬有禮,習慣性地微笑,笑起來很真誠很動人,也許除了聰明之外,微笑的態度也讓他在困難面前比旁人多了幾分勝算。
尋找人生的差異性
黃健華上世紀80年代畢業于中山大學,雖然小時的理想是當教師,但是畢業以后,他留校任教所從事的卻是教外國學生學習中文。百無聊賴中,1984年秋黃健華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率先來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在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金融。黃健華說自己的人生很幸運,一帆風順,沒有遇到太多的大風大浪。出國的時候,趕上中國打開國門,學習金融正好符合了世界發展的潮流,畢業以后,又順利地進入了紐約證券交易所,這以后的人生越走越寬,越寬闊也就越從心所欲了。
對于自己的成功,黃健華歸結為善于掌握差異性。也許黃健華的天才之處也在于此,他總是可以把握大的潮流走向,同時又發現事物的獨特之處。在一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代里,差異性是可以讓一個人、一件事情脫穎而出,走向成功的關鍵。而在人們還沒有體驗到競爭的殘酷性時,黃健華已經找到未來立于不敗之地的方法了。
“我在中山大學學的是日語,到美國學的是英語,有語言優勢,在競爭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工作時,他們看中的應該正是我的這種差異性。”對于自己在投資領域的成功經驗,黃健華也將它歸結為差異性。“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國外,首先要知道國情是什么樣的,要對每一件事,仔細分析,發現它的特點,告訴別人它的獨特性在哪里,這樣的話你就容易獲得成功。比如做股票,大家都在搶一支新上市的股票,我就會告訴那些富商們:如果和我合作,我可以在哪些方面帶給你好處,而不同于單純的一次股票買賣。”
體育界的慈善模式
經歷了海外20多年的闖蕩,如今黃健華選擇了回國發展:“我是1980年上的大學,人生觀是在國內形成的,在我看來那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成長階段。如果要想繼續尋找人生的差異性,就必須回到國內。”
如今的黃健華在投資領域已經是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狀態。目前他把投資的重點放在了香港的資本市場上,在那里可以挖掘許多商機,同時黃健華投資的也都是香港上市的股票。即便是在華爾街闖蕩了20年的他,對于大陸的股票依舊是一頭霧水,因為看不懂,所以也就不敢涉足了。
因為在華爾街的廣博人脈,也因為在資本運作市場上的成功經歷,黃健華在投資領域做得非常順手,一年輕輕松松地做兩個項目,就可以賺到很多錢。不過他沒有選擇這種瀟灑的人生方式,而是開始運營慈善事業,他為自己定下的目標就是要做一個慈善家,讓全中國15000所小學,都可以免費擁有自己的體育設施。黃健華和他的投資伙伴、新世界集團年輕的主人鄭志剛一同成立了QSL青少年體育發展基金,他希望利用自己在體育界的影響力,在推動體育事業發展的同時,帶動慈善活動的展開以及中國青少年體育運動發展。說到底,體育是載體,慈善是目的。“把在體育領域的投資轉化為慈善的載體,這是我們獨創的,而我主要的個人收入還在資本市場和股票市場上。我們慈善模式的特點就是開放式的,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都可以參與,我們不想突出個人的名字,我們希望突出的是企業的名字。”
黃健華舉了與青島啤酒成功合作的例子,這個合作對于青島啤酒而言是一石三鳥的結果,首先做了慈善,其次提升了品牌效應,再次達到了廣告效果。“和青島啤酒的合作,帶給他們的回報是有很多媒體以及體育的載體和他們互動,這比在中央臺投放廣告效果還要好。我們9月3日在上海舉辦的慈善晚會,得到了團中央和青基會的支持,現場有NBA克利夫蘭騎士隊的總裁和總經理來,有明星范冰冰的參加,有中國男籃隊長劉煒參加,還有ADIDAS的支持,因為他們的影響力,吸引了各方面的媒體關注,達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青島啤酒在這個活動上捐了200多萬,實現了企業利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黃健華希望通過體育平臺和更多的企業達成合作,進而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他說,如果要繼續譜寫傳奇,那這項崇高而又偉大的事業,是值得他為此奮斗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