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杰克·韋爾奇所說:企業最基本的競爭優勢在于搶先于競爭對手的學習步伐。攜裹在信息化浪潮中的中小企業,如果能利用好e方法和e工具,獲得有效的信息資源,便有可能憑借其小而靈活的身姿在與“大塊頭”的賽跑中搶得先機。
前景是如此美妙,事實卻不容樂觀。據統計,我國中小企業達4,000多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8%,而其信息化率還不到10%。中小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普遍存在著投入不足、專業人才缺乏、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低、對信息化的認識和重視不夠等問題,整體效果并不理想。
中小企業應該如何借力信息化,提高競爭力?本期請到了愛商科技集團香港有限公司總裁宋理、深圳市兆馳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涂井強、浪潮集團高級咨詢專家趙旭東,和大家共同探討這個話題。
宋理:由零散到系統
愛商集團成立于1996年,在韓國和香港都設有獨資公司,為何在今年初才開始實施信息化?
宋理:信息化的步伐我們其實很早就邁開了。以前我們上過一些比較小的、零散的軟件,比如一些進銷存軟件等。我們在今年初開始上ERP,希望實現系統的信息化,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之前一些零散軟件的應用,讓我們看到了信息化的好處。二是隨著企業的發展,這些軟件已經越來越跟不上企業發展了。所以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提升我們的管理能力和競爭力。我們在今年初上了ERP,而且我們是從旗下的愛商精密開始的。這是因為集團公司的信息化項目跟單個的企業相比,要復雜得多,所以我們只能先從某一個子公司開始,而不能一下子全部都上線。另一方面愛商精密是我們的核心子公司,產品的市場份額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所以需求最迫切。
都是些什么樣的需求呢?
宋理:主要是數據的準確性。我們公司的客戶分布在全球,客戶的群體不同,下定單的模式就不同。我們要保證從定單到采購的準確性,比如我們有沒有庫存、庫存的成品多少、半成品多少、原材料是多少、我們還欠缺多少物料、我們該下多少訂單?這些都需要準確的數據才能保證生產過程的準確性,而且我們的客戶有很多個性化的需要,我們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為客戶量身定做,這對數據的準確性要求就更高了。
看來愛商精密在供應鏈方面的要求比較高,目前上線ERP近一年,有沒有數據顯示愛商精密在這方面得到了改善呢?
宋理:對于我們來說,ERP在供應鏈的管理方面意義是很重大的,它提升了我們快速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這個是有量化指標的。愛商精密的一個主要客戶是世界著名跨國企業飛利浦,飛利浦每個月會給自己的供應商進行綜合評分,包括交貨期、質量、成本等項目。我們推行ERP以后,2007年平均每個月的得分比去年高出16%到20%。
除了供應鏈效率的提升,ERP還影響到了管理的哪些方面?
宋理:首先它是對我們管理理念的提升。因為ERP不僅是一個軟件,也是一種管理的理念。ERP思想最重要有兩點,一是以數據說話,二是流程觀,也就是流程大于人,不是人為地來控制。這兩個思想的運用也就意味著提高了我們管理的效率和質量。以前抓一個數據非常慢,有時候要靠拍腦袋。而現在我們的管理更加務實,更加有依據。
第二是提高了我們各級管理層決策的效率。管理學上有個觀點:大部分的決策錯誤都是因為錯誤的信息、過時的信息、片面的信息造成的。有充足的信息,每一個決策者都能做出正確的決策。ERP就扮演了一個信息的提供者和整合者的角色,可以方便我們很
及時地掌控到哪里有什么問題。愛商在選擇軟件供應商的時候,主要考慮到了哪些因素?
宋理:ERP本身是從國外來的,在國內,一些企業權限的設置、流程的監控會體現出中國的文化特色。所以我們要求這個軟件必須要符合中國大陸高科技企業的特點,以免水土不服。另外顧問師會深入到企業里來培訓、推動和協調,有同樣的文化背景就更容易磨合,也有助于項目的成功。我們還較多地考慮到了軟件的差異性,主要看它能不能給我們制定一些個性化的方案,滿足我們特殊的需要。
另外,顧問師的能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再好的軟件也需要專業人士來導入,企業結合起來實施。我們對顧問師有兩點要求:第一是要有很強的責任心,第二是要有很強的執行力。要有處理問題、推動軟件實施繼續向前發展的能力。也就是要求他既是發動機也是推土機。
推土機是用來推倒障礙的,愛商在實施ERP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問題?
宋理:主要是人的問題。按照學習曲線理論,剛開始學習一個新東西時,人們都會很熱情,很樂于接受,參與度也更高。但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困難越來越多,人的信心會處于一個低潮期。這個階段有可能比較長,這是一個客觀規律,沒有人可以跳過,只有尊重它,多進行正面的鼓勵,從而有效地度過這樣一個低潮期。我們的辦法是多給員工描繪上線以后對我們效益提升的前景,鼓勵所取得的成績。有時候也適當地松一松,不會給ERP推進太多時間和項目進度上的壓力。如果我們是很死板地按照計劃來做,所費的精力和時間可能會更多,我們的ERP項目就不可能一次性上線成功。
涂井強:由技術到思想
從2005年一成立,兆馳就開始實施信息化,當時為什么會有這樣急切的需求?
涂井強: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上還是不上,一把手的態度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兆馳剛成立的時候,我們董事長就對信息化態度很堅決。就是想趁著企業新成立,手工管理時代固有的思維模式還沒有出現,這時來實施才不會遇到太大的阻力。
另外,企業信息化的好處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們當時就是希望借助這個系統來讓我們企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到現在為止,這個目標實現了沒有?
涂井強:已經初步實現了。目前我們月生產800萬到900萬件產品,跟我們同等生產規模的企業,可能要2,000到2,500的人才能完成,但是我們只需要1,500人。
我覺得信息化已經不僅僅是錦上添花的問題了,而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從現在來看,如果沒有ERP,我們可能連東西都生產不出來。客戶下一個訂單,可能要用到很多物料,這些東西你都要在七到八天內配齊并上線使用。沒有ERP提供給我們的信息,我們連采購的物料在什么地方,還剩多少都沒有辦法掌控,更談不上管理了。
現在兆馳很多項目都可以通過ERP去做,是不是意味著兆馳的信息化項目已經成功完成?
涂井強:信息化不是一個簡單的項目,我們ERP上線成功并發揮作用,不光不能說是公司信息化項目的完成,甚至也不能說是ERP項目的完成。只能說是一個新旅程的開始,后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就是要鞏固流程。有時候制定出來的流程可能不是特別完善,這樣也沒有關系,在剛開始實施的時候就將它僵化。哪怕A點到B點,有一條更直接的路,但是考慮整體的效果,我們需要從A走到C再走到B,也要先這么固定下來,然后再配合整體效果慢慢加以改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先僵化、再優化、再固化。
如果在緊急情況下,直接從A到B也不允許嗎?
涂井強: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例子:一根電源線缺料,所有的物料就者不能入庫,哪怕貨柜在下面等。雖然我們使用的ERP系統允許缺料入庫,但是我們企業的管理就不允許,這個口一放,就會帶來無窮的后患。因為只要是特殊性、變通性的東西,你就必須要有專人去跟。這一周我只有一個特例,我可以跟得過來,十個的話也可以跟得過來。但是這個特例增多,就跟不過來了。可能有人認為這個是綠色通道,是提高效率的辦法,但是特例是管理混亂的一個源頭。比如說我現在生產急了,我就到倉庫去搬一箱物料來用,過后再來補,你今天開了這個口,一個人可以去搬,以后每個車間的物料員都去搬,系統里的數據就跟倉庫實際對不上了,這個ERP還有什么用?ERP是一個反應,是真實物流的一個反應,真實物流和系統物流完全對不上了,還談什么管理?所以我們ERP系統強調及時、強調執行、強調準確。這個及時準確是通過系統,通過規范不能這樣做來確保準確。
這是否是說ERP對于兆馳管理思想的變革起了很大的作用?
涂井強:是這樣,因為實施ERP其實是一種管理思想的導入,這種管理思想就是按流程辦事,靠數據說話。上線之后,我們已經養成了習慣,把遇到的問題分為兩種,一種叫正常,一種叫異動。對于異動的情況,我們會分析它異動的原因,然后想辦法用ERP的系統來解決這個問題,把這個異動解決掉,然后用系統固化下來。比如我們有一百多家供應商,記賬的時候有可能會把A的賬記到到B的頭上,這種“串戶”的現實其實是很常見的,大家也都不是特別重視。但是我們當時就想到要用系統對這個過程加以改進,并固化下來。我們提出這個要求之后,顧問方建議我們根據訂單號和供應商編碼去生成財務憑證,這樣就把該掛的數據掛到這個供應商名下,就不會產生錯誤。只要是人為操作的事情,就有可能出錯,但是系統固定下來的東西不會。用這個思路去管理,管理水平不知不覺就提高了。
趙旭東:信息化是系統工程
現在是信息社會,大家都在談論“信息化”這個概念,你認為一個企業如何才算實現了信息化?
趙旭東:這個問題大家談得很多,認識上的誤區也很多。比如一些企業以為使用了信息化軟件就算是實現了信息化,其實不是這樣。企業信息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光涉及到信息技術手段的利用,還包括管理思想、管理流程的變革,也就是通過信息化軟件的使用來規范管理。軟件只是一個工具。
你認為信息化對中小企業意義何在?
趙旭東:對于所有的企業來說,信息化的意義都存在于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有利于競爭,因為信息化以后,企業的市場反應會更快;第二,有利于規避風險,特別是對于一些制造企業來說,庫存過多會導致一些問題,但是信息化軟件的使用可以使他們達到零庫存;第三,管理更加科學,中小企業可以借助企業管理軟件,在很短的時間內接觸并應用上國內及國際先進的管理理論和管理經驗。
<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我認為信息化對中小企業的重要性遠甚于大型企業。第一,由于小,它們在推行信息化的過程中遇到的阻力要遠遠小于大型企業;第二,小意味著反應迅速,信息化軟件其實只是一個信息的提供者和整合者,而中小企業能夠根據這些信息做出快速決策,這就使得它們在運行效率、創新等方面可以與大企業站在同一個層面上。
也就是說中小企業完全有可能通過信息化來與大企業競爭?
趙旭東:完全可以。大企業的規模大,資金多,但是也會遇到一些問題。首先中小企業經常是一把手親自抓信息化。但是對一些大的企業,尤其是一些集團公司來說,很難有哪一個人說了算的,這樣就會造成反應不靈活、浪費時間的問題。其次大企業的規模比較大,這就會使他們的實施周期比較長,有時候實施人員會失去耐心,這樣信息化就很容易失敗。
就你多年的實施經驗來看,中小企業應該如何利用信息化來提升競爭力?
趙旭東:企業信息化的關鍵是為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也如此。成本降下去了,效益升上來了,這就是企業競爭力上升的表現。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第一步在于信息化軟件的選擇上,中小企業首先要認清企業存在問題,適時的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選擇差異化的信息化產品,不要貪多求全。把資金投在該用的地方。
第二步,并不是軟件上線成功,企業的信息化就算成功了,還需要深入挖掘與利用信息系統的價值。也就是利用系統提供的優化流程,不斷優化企業的運營與管理流程。因為單純的信息化投資對企業競爭力的改善畢竟是有限的,必須配套開展組織創新。這個過程會對傳統管理的觀念、工作方式和業務流程帶來很大的沖擊,所以信息化是一項推動和實現企業的體制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系統工程。
宋理(愛商集團)
涂井強(兆馳)
趙旭東(浪潮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