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土基礎是由石灰、土和水按比例配合,經分層夯實而成的基礎。灰土強度在一定范圍內隨含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超過限度后,灰土的強度反而會降低。這是因為消石灰在鈣化過程中會析水,增加了消石灰的塑性。灰土作為建筑材料,在中國有悠久歷史,南北朝公元6世紀時,南京西善橋的南朝大墓封門前地面即是灰土夯成的,北京明代故宮大量應用灰土基礎。灰土基礎的優點是施工簡便,造價較低,就地取材,可以節省水泥、磚石等材料。缺點是它的抗凍、耐水性能差,在地下水位線以下或很潮濕的地基上不宜采用。
簡史
三大殿的臺基下部即用灰土夯成。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頒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中,對灰土的用料配合比和施工方法都作了詳細的規定。 從北京400多年前的城墻基礎收集到的灰土,抗壓強度達5.8兆帕以上,容重達2300公斤/米3。1971年,從1677年在北京建造的古墓后墻上取下的灰土塊,經烘干后抗壓強度達10兆帕,其形變模量達3880~5280兆帕。灰土材料還可用于一些水工構筑物。陜西三原縣清龍橋的護堤即是用灰土建造的。北京故宮后門外的護城河石護岸后面,有一道用灰土造的襯里,頂面厚1米,底面厚1.7米,表面堅硬似花崗巖。它不但能抵抗后面的土壓力,同時也能起到防止滲漏的作用。1949年以后,中國在大規模的基本建設中,廣泛采用灰土作為建筑物和構筑物的基礎。80年代,采用灰土作為基礎的房屋已高達6~7層。此外,在地基處理工程中,灰土不僅作為一般基礎的墊層材料,也有用作擠密樁,加固地基的土壤,稱灰土樁。用灰土做游泳池四壁的襯里能防止池水滲漏。
化學反應
石灰是氧化鈣(生石灰)和氫氧化鈣(消石灰)的統稱。不論生石灰、消石灰,水化后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硅或三氧化二鋁以及三氧化二鐵等物質結合,即可生成膠結體的硅酸鈣、鋁酸鈣以及鐵酸鈣,將土壤膠結起來,使灰土有較高的強度和抗水性。灰土逐漸硬化,增加了土壤顆粒間的附著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