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動力來源
脫貧攻堅的主要動力來源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政策扶持,包括各級黨委政府帶動社會各界加大對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的資源投入,以及移民搬遷、農村低保等政策傾斜帶給貧困人口實實在在的優惠等。二是推進產業發展,主要是在種植業、養殖業基礎上培育的扶貧產業,幫助貧困戶增加了收入。三是激發內生動力,主要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力量的幫助下,主觀能動性被大大激發,產生了“我要脫貧、我要致富”的積極想法并付諸行動。
在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后,必須聚焦農村全域和所有農民,強化發展動力的承續、轉換和提升,以此保障發展動力的持續來源。黨中央提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五年過渡期的要求。其中產業動力應由扶貧產業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鄉村產業轉換,主體動力由建檔立卡貧困戶向鄉村全體農戶轉換。動力提升主要是將在脫貧攻堅中比較模糊的要素協同動力、城鄉融合動力、制度創新動力等進一步激發出來,加以提升。
合作經濟有利于推動鄉村振興
合作經濟是指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勞動者自愿入股聯合,實行民主管理,獲得服務和利益的一種合作成員個人所有與合作成員共同所有相結合的經濟形式。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之后,主體產生了較大變化,由原來較為分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轉為了全體農戶,更加適合發展農戶自愿聯合的合作經濟,實現發展動力的轉換,助推鄉村振興。
可以大力發展股份合作、土地入股、資金互助等多種多樣的專業合作社以及其他合作經濟組織,推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提升農戶主體能動性,實現農民增收、產業融合發展、農村再組織化等鄉村振興目標。
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基礎普遍薄弱,鄉村振興面臨較大的發展動力不足問題,依靠農戶難以實現規模化、現代化的經營發展,通過發展合作經濟,可以集中發展力量、加強農民的組織化、形成內生動力,完成單個農戶難以完成的投入、管理、經營等市場活動,提高生產效率,取得規模經濟效應和效益。
在模式創新中加強合作經濟發展
合作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形式,合作社是合作經濟關系的一種典型組織,具有產權明晰、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等特點。在脫貧攻堅戰中,逐漸形成了黨支部帶頭型、鄉村能人帶領型、自發結合型、社會資本帶動型等農村合作經濟發展模式,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可以按照市場化取向進一步進行模式創新,推動合作經濟做強做大。
一是擴大參與成員的范圍,以開放心態鼓勵人才到鄉村創新創業,成立合作經濟組織,農戶主要以土地流轉方式入股,明確合作經濟組織的責權利邊界,明確產權的歸屬和時間期限,吸收城鎮的人才資源,帶來新的經營思路和管理理念,推動合作經濟發展。
二是允許工商資本更廣泛地參與合作經濟發展,把握有利于鄉村振興、有利于農民增收的原則,解放思想,推動過去“工商企業+農戶”“工商企業+合作社”等外圍式參與向產權明晰的“工商資本+農戶=合作社”的內涵式發展轉變,吸收社會資本發展多樣化的合作經濟。
三是鼓勵外部專利技術、知識產權等入股合作經濟組織,給合作經濟插上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的翅膀,推動農業科技、農村實用技術在“三農”領域得到更廣泛應用,促進合作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進而助推鄉村早日實現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