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練一門功
一個村子富不富,關鍵在于黨支部;一個班子強不強,關鍵在于領頭羊。只有黨支部戰斗力強,村兩委干部個個功夫過硬才能帶領大家一起脫貧致富。我剛到西坑村的時候,由于村干部年齡偏大,缺乏干勁,西坑村黨支部在年終考核被評為三類黨支部。到村后我充分發揮年輕人思想活躍,學習能力強和敢想敢干的特點,組織大家練好功夫,為與全國同步奔小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一是協助支部書記制定學習計劃,查找學習資料,嚴格落實好“兩學一做”和三會一課,凝聚黨員的向心力,增強支部的戰斗力和村兩委干部為民辦事的能力;二是外出學習,對照先進,發現差距。利用節假日組織村“兩委”干部和產業戶,外出參觀學習,拓寬視野,打破思想禁錮。三是想方設法增加村集體收入,壯大村集體經濟。積極引入產業項目到村落戶,先后有一個筷子廠,一個自來水廠和多個規模農業種植項目在村里落戶,為產業項目做好后續保障工作,帶動西坑村的產業發展。四是爭取項目資金,置辦村集體資產,增加村集體財產性收入。2016年在村委會新建60KW的村級光伏發電基站一個和在圩鎮購置了臨街商鋪一棟用于出租。兩個項目的實施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15萬元的收入。如今村兩委得到了村民得認可和擁護,黨員各個勇爭先進,處處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近兩年的年終考評中,西坑村都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黨支部也評為一類黨支部。
結一方親
做好農村基層工作,最主要的就是要跟村民結“親戚”。剛開始,作為一個剛剛畢業的外地人,沒有與村民打交道的經驗,村民只是禮貌性的跟我打招呼,因為我們覺得一個初出社會的小伙子能為我們做多少好事實事呢,所以只有真正的跟村民交心做了朋友,成了“親戚”才能得到村民的認可和支持。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開始的時候我便誠懇的向鄉村干部了解村情,同村干部一起去走訪農戶。到崗后,我在一個半月的時間里走遍了全村13個村小組和常住在村里的的每一戶村民,重點對貧困戶做好摸底調查,詳細的掌握每戶貧困戶家庭住址、人員結構、致貧原因、住房就學和聯系方式等情況并根據掌握的情況,為她們制定詳細的脫貧規劃,因為我的真誠,如今西坑村的每一戶貧困戶都認識我,有我的聯系方式,小大兩三歲的小孩,大到八十多歲的老爺爺老奶奶見到我都親切的,直接叫我名字,要是我隔個兩三天再去村里,村民們見到我都會詢問我去了哪里,怎么這么久都沒見到你。聽到這里我很感動,這說明通過走訪聯系和為大家辦的一件件好事實事,我得到了西坑村民的認可,我成了“西坑”人。
引一條路
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時,我一直思索著“怎樣讓老百姓富起來”,通過調研分析,我認為西坑最有可為的“空間”就是閑置的耕地和山場,“如何盤活土地、如何發展產業帶動西坑經濟的發展”涌上心頭,這時我剛好看到了一個從上級下發的文件,是省民營企業管理局引進的加多寶原材料---“仙草”種植扶貧項目,我認為這是一個西坑發展產業的機會,鼓動村里的年輕人和村“兩委”干部發展仙草種植產業,由于西坑長期蔽塞,老百姓包括村“兩委”干部缺乏闖勁,不敢去嘗試,最后我下定決心自己一個人先干起來,因為我覺得即使我失敗了,我也可以讓其我人總結點經驗,讓平靜的西坑村起點漣漪。下定決心后,我立即走家串戶流轉閑置的耕地,一口氣簽下了100多畝地,種上了“仙草”,雖然“仙草”都種上去了,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是由于是第一次試種,中途還出了些小插曲,在給“仙草”施肥的時候,由于劑量把握的不準,導致將近30畝的“仙草”燒苗,出現枯黃現象,當時的我非常焦急,一邊查閱資料、詢問專家,一邊想著如何彌補損失,最后在專家的幫助下挽回了一部分枯黃的“仙草”,減少了損失,同時,我還在枯黃的“仙草”中套種了甜玉米,最后年底一算,不但沒有虧本,而且還得到了客觀的利潤。村民在看到一個外地的小伙子能夠在西坑村取得成功,也增強了我們發展產業的信心。以此同時我在發展自己的產業的同時,沒有忘記如何帶領西坑村發展,2014年4月在我的帶領下,與韋耀清、鐘林芳等12人成立了西坑村經濟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并擔任合作社理事長,協調解決土地流轉、農資、用工、產品銷售和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等。
截止目前,合作社共流轉閑置耕地600多畝、山場500多畝,發展了百香果、制種玉米、甜玉米、火參果、西瓜、蔬菜、鷹嘴桃、板栗等10多個產業。如今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探索“產業扶貧五步流程”,即通過“安排務工-學習體驗-承包勞務-自行試種-入會合作”的五步流程,引導農戶發展產業,幫帶農戶脫貧致富。現在合作社解決西坑閑置勞動力就業40多人,其中貧困戶20多人,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渠道。有5戶貧困戶承包了勞務,2戶貧困戶自行試種甜玉米,合作社也在2015年被定為“產業扶貧基地”。
整一次容
五年前的西坑村,入村道路坑坑洼洼,公共門坪雜草叢生,基礎設施相當落后,我積極配合支部書記向上級部門和駐村幫扶單位爭取項目資金,先后共投入1000多萬元,給西坑村來了一次整容,先后對900多米的入村公路進行了改造;修建了6000多米的灌溉水渠;對除移民搬遷點外的8個村小組進行了村莊整治;拆除“空心房”9000多平方米;對村部進行了規范化建設;修建了6個休閑健身場所;安裝太陽能路燈60多盞;種植綠化樹木700多株;新建西坑村保障房15套;規劃建設21套的永興圍新村和24套的上廟背新村正在實施當中。如今的西坑村是舊貌換新顏,成了一個宜居宜業的秀美鄉村。
通過大家的努力,西坑村也在2016年在贛州市率先脫貧“摘帽退出了省級貧困村。雖然西坑村退出了省級貧困村村,但是我的工作還沒有完成,要走的路還很長,因為讓村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才是我的不懈追求。下一步,我將繼續按照西坑村的五年發展規劃,圍繞“抓黨建、強保障,抓產業、促增收,抓項目、聚民心”的奮斗目標,把西坑村建設得更加美好,實現與全國同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