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農業企業家”來稱呼他們,確實非常貼切。與傳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相比,他們有資金,有技術,更有企業家的經營頭腦。他們,以土地為車間,以農業為事業,成為新農村的一道新景觀。10月初在漣水采訪,走近一批成長中的農業企業家,記者感受到,他們雖然來歷出身各不同,但是,讓農業成為創富農業,是他們共同的夢想。
“還巢鳳”土里掘金
“這可是我的‘綠色銀行’哦!”9日上午,站在自己的花卉苗木園里,徐衛波滿臉笑容,“這個是紫玉蘭,8—9厘米樹徑,一棵就能賣1000多元!”徐衛波帶領記者參觀。“你看,這棵樹上涂了紅色油漆,意思是開紅花。這個開黃花,涂的就是黃色。這樣,明年上市的時候,就可以方便地按照客戶需求來提供苗木了。”
徐衛波是土生土長的漣水人,曾在北京做綠化工程。“我以前掛靠在別人的公司,后來想,為何不利用家鄉的土地與勞動力優勢,建設自己的苗木基地呢?”2006年7月,他回到五港鎮,投資500萬元建起了這個面積380畝的花卉苗木園。“我跟常州、浙江的朋友商量好了,準備再在附近租下200畝土地,聯合經營,擴大規模。”徐衛波說。
在紅窯鎮的“綠綠園”里,荷葉已褪去翠綠,但1000畝的蓮藕田依然成為風景。“我們是立體養殖,藕田里養龍蝦、泥鰍,園里還養著萬頭生豬。”“綠綠園”的老板之一陳志剛介紹說,一畝地能養300斤龍蝦,100多斤泥鰍,這就有6000元收入。一畝地還能出3000斤淺水藕,按一元錢一斤算,也能有個3000元。
陳志剛說,自己曾在外打工做生意。后來偶然看到臨近鄉鎮有這樣的立體養殖,就找了個朋友,每人投資400萬元,建起了這個“綠綠園”。“我們的龍蝦已經全部賣完了,冬天,我們就要開始采藕了。”陳志剛介紹,他們還將在藕田兩側種上葡萄。“這既是一道綠色屏障,也能新帶來一塊收入。”
外地客樂做“地主”
除了返鄉創業的“還巢鳳”,在漣水,一批外地投資商也積極投身農業。
孫立成是連云港人,記者9日上午見到他時,他正在位于五港鎮的農業生態園里忙活著。“挖土機正在修中心路和中心渠”,孫立成介紹,這個生態園一期占地200畝,投資5000萬元。“園里有兩個人工湖,湖邊種上瓜果,園里還有26個品種的苗木。將來,這里不僅是個苗木基地,也是休閑觀光園。”
土地租金500元左右一畝,男工工資35元一天,女工25元一天……孫立成說,有了這個生態園,所在村的農民,將來就不需要外出打工啦。“我這里就要雇120多個人。另外,農民們可以在自家田里幫我種苗木。”
9日下午,走進岔廟鎮陸成康的葡萄園,他熱情地請記者品嘗新摘的提子。這位67歲的老人來自上海。“有一次,我去找一位朋友,走錯了路,就進了一家葡萄園。結果意外發現,種提子收益很高。”這樣,退休后一直想干點事業的陸成康發現了新的投資機會,于是來到漣水,租了200畝地,開始在大棚里種提子。“我的提子,又大又甜又香,超市里一放就吸引眼球,每斤能賣20多元。一畝地的收益最高6萬元,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高效農業!”陸成康說。
村干部喜當“頭雁”
在漣水保灘鎮,弘保禽業有限公司的名頭很響。它以草肉雞養殖、草莓日光能大棚、獺兔養殖和深加工為特色的主導產業,帶動了1200多戶走上致富路,并成為省級農村黨員干部科技素質培訓基地。
“弘保,就是弘揚保灘的意思。”公司創辦人王洪亮介紹說,自己原是保灘鎮張渡村村支書,自己帶頭在村里養肉雞。但經歷非典、禽流感兩次挫折,元氣大傷。后來王洪亮與村民們成立了合作社,注冊了公司,發展逐步走上正軌。“我們現在有了種禽場,還通過招商引資,建起了配套的冷庫、屠宰場。今年,預計帶動社內農戶戶均增收4000元。”
一些大學生村官也加入了帶頭創業的行列。大學生村官王波,今年8月剛剛被選為五港鎮五里村的村支書。通過投資入股方式,他在村里建了養殖場。“這是今年4月份新建好的牛場,現在有16頭牛。你算算,它們每天能長5斤肉,每斤8塊錢!到年前出欄,能賺10多萬元。今年春天,我們還出欄了80頭肥豬,賺了3萬多。”王波的合伙人、村會計李華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