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研團隊采取“問卷+訪談”的模式,對適齡青年家庭及基層治理主體展開調研。在入戶走訪過程中,村民王大姐對移風易俗倡議提出疑慮:“年輕人成家總得講些禮數,你們覺得新規矩能行得通嗎?”這一提問引發隊員對移風易俗現實阻力的深刻思考。調研發現,部分家庭在婚嫁過程中存在收支失衡現象,有受訪者表示“婚事開銷遠超預期積蓄”,剛訂婚的男青年則透露“當前婚嫁成本與收入水平存在顯著落差”。村支書通過家庭經濟賬目比對,向團隊解析了婚嫁消費的連鎖效應:“部分家庭在婚俗支出上形成循環壓力,反而削弱了實際生活質量。”
多方對話:探尋破題之策
通過對當地多位村民的走訪,團隊成員與村“兩委”有關負責人召開調研座談會。團隊提出了“成立鄉村多功能婚戀平臺站”和“司法模板庫”兩大解決方案,以解決高額的彩禮問題。
依托村文化禮堂設立婚戀服務站,集婚戀介紹、法律服務、糾紛調解于一體,實行“三免”服務(婚介登記免費、法律服務免費、婚前協議免費指導),組織常態化“低彩禮相親會”和“文明婚俗講座”,公布區域彩禮指導價。關于如何調解、如何調解好彩禮糾紛不夠細化,團隊建議整理該村近年來涉及婚約財產糾紛案中的實際案例,形成《農村彩禮糾紛調解指引》,有案例參考,彩禮糾紛調解可以事半功倍。該村調解員王某說:“有了具體案例參考,調解時底氣更足了。”
成果轉化:疏堵結合破難題
基于調研所得信息,調研團隊建議西蘇樓村形成“引導作用+約束作用”的“雙軌制”治理機制,通過整合村內現有資源,婚戀服務站正式掛牌運行,首月共接待村民咨詢42人次,促成3對新人簽訂婚俗簡約承諾書。并且根據“婚前財產界說”“彩禮返還糾紛”等熱門問題編寫了《婚俗法律小問答手冊》,將其發放至全村120余戶家庭(含婚戀服務站工作人員)。
據鄭州輕工業大學“輕禮良緣”社會實踐調研團隊在西蘇樓村進行的實地研究發現,在破解天價彩禮方面,需要通過科學的調研與基層治理的有機結合,依靠“數據分析+制度建設”構建治理體系,才可對西蘇樓村婚俗改革從“提出要求”到“有效實踐”邁開關鍵性的第一步。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