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是否跳槽?
本文是一個跳槽案例,分析一個財務人員的兩份工作,討論她是否應該跳槽。
肖偉在一家企業工作了六年,做財務工作,有中級職稱。但是這個企業的商業模式很簡單,肖偉的工作比較簡單,所以她的崗位工作經驗有限。因為工作需要,企業安排她負責一些行政工作。肖偉總是覺得行政工作就像打雜的,她不太喜歡,所以她總是有換工作的想法。最近,我采訪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這家公司比肖偉工作的臺灣企業更出名。然而,這份工作除了工作內容的專業性要求高之外并不好,肖偉在這方面可以有所收獲。比如這份工作工資一般,比現在少一千多;我每周都要加班,沒有加班費。最讓肖偉猶豫的是,這份工作周六要工作半天;另外新公司的交通也不是很方便。從肖偉住的地方沒有直達的公交車去上班,單程需要半個多小時。
肖偉應該跳槽去學技術嗎?如何判斷是否跳槽?在我那篇關于如何判斷跳槽成功的文章中,雖然我提到:“對于一個注重職業發展的人來說,暫時的加薪并不能成為職業發展的動力。只有全方位的職業成長機會才是真正值得跳槽的。”但同時我也指出,個人薪資福利的增長也是跳槽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新工作收入減少,工作強度和上班路程增加。很明顯,提供勞動力的性價比降低了,似乎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這種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會后悔換工作。除了薪資福利,工作環境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一個企業給員工較低的工資和福利,說明企業在整體人才戰略上不重視員工。這種不重視會反映到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會讓來自更人性化企業的跳槽者感到無所適從。專業技能提升對于正在追求的人來說確實是一個重要的選擇,但是如果去了一個不注重人才的企業,就不能算是職業成長了。
有人建議肖偉應該重新考慮一下她的跳槽目的。跳槽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實現自己職業目標的手段。沒有必要為了跳槽而跳槽。而且,肖偉可以關注當前的工作。她在現任單位從事財務和行政工作。雖然她不是很喜歡,但是很多行政崗位技能都是在虛擬中學會的,可以為以后找更好的工作積累經驗。
如何跳槽
關于如何衡量跳槽價值的思考?
想起不久前和人事主管的一次對話。她把這個想法叫做“兩年之癢”。如果熬過來了,那就是平靜的生活。如果過不去,那就是游戲。兩年前畢業,一直在國企享受穩定的工資和優厚的福利,現在因為這份工作太閑不適合自己,想跳槽,現在很想去外企。
在我看來,“兩年之癢”并不是壞事,“兩年”只是一個重新評估和重新選擇的時候。做出正確選擇的關鍵是評估的科學性和完整性。我總結了一下。“是否跳槽”的評價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問題:
為什么要跳槽?
當跳槽問題具體到個人時,就變得非常復雜:你現在的工作哪里讓你不滿意?你還想要什么?你的公司能幫你做你不滿意的事情嗎?如果現在的公司做不到,其他公司能做到嗎?
這里提醒的是,如果你最后的結論是因為“累”而跳槽,那么我建議你趕緊打消念頭,因為這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除非上帝留餡餅讓你在家門口撿。
有什么影響?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變動肯定會影響生活,尤其是有家庭的人,不僅要考慮自己,還要考慮家庭。兩者矛盾的時候,“家庭PK事業”是無法回避的大問題。
有時間跳槽嗎?
這個問題最簡單,但也是最實用的。準備跳槽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如果你現在擠不出時間,那么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準備“辭職”,你只能默默忍受“兩年之癢”。
這兩年我做了什么?
如果你決定換工作,那么,作為一名職業教練,我不希望你站在兩年前的那個位置上。如果從國企跳槽,這個問題就更重要了。大多數公司,尤其是外企,不太認同國企的工作經驗。所以,這兩年你有沒有學到東西,有沒有去深造,就成了你跳槽成敗的關鍵。
你要跳到哪里?
第一份工作對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影響很大,所以行業內跳槽比跨行跳槽普遍得多。從小公司到大公司,從國企到外企,或者從外企到國企,跳槽總會引起變化。關鍵是要抓住主要變化,做到有的放矢。
又會失去什么?
改變肯定不會帶來單向的改善或惡化,問題很復雜。也許生活很充實,但壓力也很大;可能工資高,但是很辛苦...這種不平衡是絕對的,最終決定的關鍵是你看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