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實踐活動結合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嚴格落實山東大學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管理方案,利用線下與線上結合的方式來進行高效、高質的調研。
活動前期,各隊員利用寒假回家的機會,在家鄉本地進行了采訪調研,在進行線下調研時,我們積極配合當地政府做好嚴格的疫情防護工作,走訪了非遺保護傳承的相關部門以及幾位代表性傳承人。經后期整合,我們共對廣東東營、安徽淮北、湖北潛江等十余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
活動后期,我們采用線上電話采訪的形式,聯系了四川、重慶、江蘇等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與幾位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做的較好的地方,政府對非遺項目的關注度更高,相關資金投入更充足,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體現出產品化傾向,而對非遺的宣傳除了傳統模式,也開始實行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等活動,并嘗試與互聯網結合進行宣傳推廣。
千年光陰彈指過,未曾磨染是初心。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蘊藏所屬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是世代相傳沉積下來的民族思想精髓、文化理念,不僅具有豐富多元的文化價值、原生態的史料價值,還具有內含智慧結晶的科研價值。因此,愿我們能一起來關注非遺、走進非遺、宣傳非遺,為非遺的價值賦上當代色彩,讓非遺“非遺”,用匠心“拾遺”!
文/王澤妍
圖/山東大學“匠心拾遺”團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