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大流行的傳媒環境下,常常有“短視頻毀了年輕人”的論調存在,然而必須看到,短視頻同樣在當今傳播系統中對大學生產生著積極影響。
首先,開闊眼界與擴充知識。新媒體時代,信息與知識的傳播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某知名短視頻APP作為新媒體的新秀,其豐富的內容、快捷與便利的傳播、強大的視覺沖擊力、眾多的用戶,特別是隨著政府管理的加強、其內部系統的不斷完善,增加了對知識類賬號的流量扶持,也吸引大量官方賬號的加入,使其能夠提供更多優質視頻內容,傳遞正能量、傳播知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使大學生開闊眼界,擴充知識,給大學生成長與成才帶來較大的助力。
其次,展示自我與獲得認可。大學生朝氣蓬勃,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敢于嘗試新鮮的事物;大學生自我表達欲望強烈,對于文化潮流的參與熱情高,迫切需要通過展示的舞臺來獲得人們的認可。短視頻APP是大學生展示自我的良好平臺,也為人們認識當今的大學生提供了有效渠道。
最后,增強創新創業意識,多元化發展。利用某知名短視頻APP創業成功的大量案例,使不少大學生實現了觀念上的轉變。不少大學生畢業后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就業,而是嘗試利用短視頻APP去創業、直播帶貨等。2020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發布了《靈工時代:抖音平臺促進就業研究報告》,所謂“靈工”即強調腦力勞動、創新創造的靈活就業式。“抖音平臺創造了大量創業和就業機會,并間接帶動了上下游產業鏈的多種新型就業形態,為緩解就業壓力、擴大就業規模和豐富就業類型做出了重要貢獻。”
此外,短視頻給大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受到更多關注。
第一,過度消耗時間,引發沉溺娛樂。日常生活中,我們大都會有這樣的感受:不論商場里還是公交車里、地鐵上,隨處可見刷短視頻的人。人們一開始用短視頻APP,碎片式的瀏覽形式累積起來,支配了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這種不自覺的數字勞動為流量拜物教提供了數據支持,從而導致“流量至上”泛濫的現象產生。而由于短視頻APP發展迅猛,管理制度還不健全,對視頻內容的審核門檻低等因素,造成相當數量的不良短視頻出現在平臺中。接觸不良短視頻,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百害而無一利。
第二,大學生現實交往能力的衰退。專注于觀看視頻與關注網紅,使大學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也減少了社會實踐,減少了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機會。短視頻APP拍攝與編輯功能強大、操作簡便,加上大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速度快,他們很容易就可以模仿拍攝出流量大、有特色的視頻,通過短視頻APP大量散播出去,可以填補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社交的匱乏,也能給大學生帶來虛幻的“滿足感”,從而影響現實的人際交往。長此以往,大學生會降低參與社會活動的愿望與積極性。
第三,信息繭房與思考能力的弱化。視頻對觀眾的視覺沖擊力遠遠大于文字對讀者的視覺沖擊力,但是,觀看視頻激發思考的效果卻遠遠落后于閱讀文字。長期沉溺于看短視頻,就會逐漸形成一種思考隋性,使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漸漸不愿意主動去思考、懶得去思考,享受“嗟來”知識的便捷,慢慢形成一種“被喂食”的狀態。當陷入這種刷視頻的快感中時,不能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也就不能形成有效競爭力。針對短視頻對大學生價值觀的重要影響力,中央提出利用好短視頻形式正確引導價值觀的形成,加大網絡監管力度,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加強高校微文化建設,打造官方短視頻品牌;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增強大學生價值判斷力;鼓勵大學生自主學習和自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此外,短視頻是交互型媒介,這也意味著短視頻的創作不僅代表著創作者的個人意志和價值觀傳播。也意味著受眾和視頻制作者要有所交流。短視頻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讓視頻表達更加簡單化,大學生可以學習掌握短視頻的制作技能,由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轉變為積極的信息制作者,分享知識、生活和感悟,傳播積極正面的訊息,參與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