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嘉嶸
“精益求精”能源護河團隊為深入了解黃河流域文化以及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也為保護和治理黃河提出更好地建議,在山東科技大學畢業學長的帶領下,于文化館閉館期間破例享受了一場黃河文化“包場觀賞”盛宴!
本次實踐活動由祁帥東、石建龍、傅子群、徐嘉嶸、節曉明、牛云、涂宏遠、左嘉誠、黃津彬、李學斌、王公殿組織并參與。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的母親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波瀾壯闊的黃河像一條巨龍,蜿蜒游走在神州大地,鬼斧神工般在地球表面書寫了一個大大的“幾”字。講解員耐心帶領隊員參觀并講解了黃河流經地域孕育出的不同文化,每一個展廳都別具匠心,隊員們穿梭在每一幀未曾見過的景色中,聽講解員說壺口瀑布的洶涌澎湃,那種極為壯觀的景象令隊員們嘆為觀止。除了講解介紹黃河流域的自然景觀,還講述了黃河地域所衍生的文化和儒學的關系和互相的影響。
從巴顏喀拉山的涓流融為浩蕩大河,黃河一路奔流向東,最終在齊魯之地匯入大海。城市沿黃而起,浸潤了大河氣息,她氣息的磅礴而敦厚,自有她的時空來處;人們沿黃而局,日常的生產作息中孕育起的中國的古老文明,每一次新工具的發明和改良,每一次新食物的發現和烹飪,每一次讓生活更好的閃念和行動,都是文明的推動和積累。平原和水利讓一方人得以安寧,去思考糧食之外的事情,成為人類思想史上的璀璨星辰,同時黃河的兇險又讓這里的人勇于進取、敢于反思。“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儒家文化的另一位代表孟子多次以大禹治理黃河為例,勸誡滕文公做仁君,為百姓謀福。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文獻中,“中國”“中原”“中州”等名稱,在地理意義上往往代指黃河流,這也充分顯示了黃河的文化歷史底蘊。
黃河的每一條支流,不僅經受了時間的打磨,文化的浸潤,也受過華夏兒女雙手的摩挲、商賈的交易,有著獨一無二、舉足輕重的意義。跟隨著黃河的脈絡延續,華夏兒女曾經從高山翻越、穿過沙漠,也曾橫渡胡泊、走遍叢林……所以中國愈加光彩奪目,黃河文化也將照亮科技的腳步、中華文明多的發展,也將照亮人類前行的每個腳印!
攝影/祁帥東 黃津彬 石建龍
校對/袁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