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烈士陵園,在安徽省安慶市城區西門外求雨嶺南麓。烈士塔前身為"桐城烈士墓",原建于北門釣魚臺山頂。1962年,桐城縣人民政府改"烈士墓"為"烈士塔",并移建于今址。
烈士陵園的整體布局,依山面城,坐北朝南,總面積為30000平方米,四周筑亂石圍墻,其中一條4米寬林蔭道,通向35級寬闊臺階,直登塔臺。塔臺呈長方形,面積1700平方米,周環水泥鋼筋欄桿,邊沿植以翠柏。基臺為正方形,面積130平方米,四周亦環以水泥鋼筋欄桿。烈士塔高10米,方體梯形。正面鐫刻"烈士精神永垂不朽"八個大字,東側鐫"光榮歸于為國家為人民為革命而英勇犧牲的烈士們",西側鐫"革命烈士的光輝事跡永遠為人民所景仰",系書法家愿安徽省委副書記張凱帆手跡,均行書陰刻。塔后身10米處,為塔臺后壁,中嵌水泥質弧行塔碑一座,隸書陰刻碑文。烈士塔主體建筑宏偉莊重,掩映于綠樹翠柏之中,每年清明節,城鄉人民、學校師生紛紛前來憑吊。
"五四"運動以后,桐城與全國人民一道,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推向新的階段。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桐城人民有了正確的革命方向,走上了徹底勝利的道路。一九二八年,中共桐城支部誕生,次年,中共桐城縣委會成立。一九三零年,黨領導歐家嶺起義,在桐北首創紅色地區,揭開武裝斗爭的序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黨又在桐南、桐西等地,先后建立了革命根據地,進一步開展了武裝斗爭,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貢獻了自己最大的力量。一九四九年二月,桐城全境解放,全縣人民又奮勇地投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偉大勝利。
在千回百折的長期革命斗爭中,戰斗在桐城地區的革命先烈,有共產黨人,有工農群眾和革命知識分子。他們為神圣的共產主義事業,為子孫萬代辛福,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光輝生命,寫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詩篇。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先烈們的豐功偉績,有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永垂不朽,與世長存!
今天,我們緬懷先烈,決心繼承先烈遺志,發揚先烈革命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為建設偉大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全人類徹底解放奮勇前進!
死難烈士萬歲!
2020級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方佳駿 葛旭 方鴻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