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我來到淮海戰役紀念館,瞻仰英烈紅色事跡,深度學習紅色文化;春鹨奂o念館東西長368米,南北寬292米,面積10.6公頃,烈士陵園于1976年籌建,1981年10月淮海戰役烈士紀念碑落成,于1988年10月竣工。陵園大門朝東,門內兩側各有一個面積為1250平方米的池塘。2016年12月,淮海戰役紀念館入選《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名錄》。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的第二個戰役,也是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作為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戰役之一,60萬人民解放軍之所以能夠擊敗有著優勢裝備的80萬國民黨軍,與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幫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據統計,參與淮海戰役后勤保障的民工總數達543萬人,相當于每個戰斗員身后有9個民工在保障。正如陳毅將軍所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這其中蘊含著的,正是人民對黨的擁護,對和平到來的期盼。戰斗結束后,為了紀念英雄們,建立了淮海戰役紀念館,給英魂們一個安息之地。
我到達烈士陵園后,前方便是一條大道,烈士紀念碑遙遙聳立,“淮海戰役烈士永春不朽!”十個大字在陽光下閃爍著金色的光芒,八面國旗分列兩側,迎風招展。隊員們在向著紀念碑行走的過程中,地上的石碑記錄了整個戰役的進展,道路兩側的紅星正像一個個挺拔的衛士,行走在其中,不由得肅然起敬。有人說,中國的紀念碑像劍柄,美國的紀念碑像劍身。他們又和曾知道,君子藏劍于身,待時而動。以鈍示人,以鋒策己。藏劍慰忠骨,出鞘鎮山河。我們的英雄劍刃只指向敵人,劍柄永遠掌握在人民手中!在這密林中,雕塑無聲的佇立,他們是指戰員,是戰士。隊員們駐足觀看,緬懷他們的英姿。在這密林中,是一塊塊墓碑,英雄們躺在這里,安靜而祥和。忠魂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每一個都是烈士的姓名,讓人切身體會到當初的戰斗是多么殘酷。今天的歲月靜好,都來自于這些前輩們的默默付出,負重前行。
通過本次活動,我了解了當地一些烈士事跡,同時也對烈士先輩們舍生取義,為了正義、民族、國家,甘愿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氣概而敬畏,同時我也體會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烈士們的義舉會永遠的流傳下去,他們的精神會一直傳承延續。此次實踐活動加深了我對革命歷史的了解,我將緬懷先烈、牢記使命、立足當下,用實際行動為祖國建設添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