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遺址里觀黃河文脈,在興嘆間感歷史千秋 文/袁舒琪
歲在壬寅,夏末秋初。山東科技大學能源學院“精益求精”團隊第三次進行全體線上會議的學習,由刁子庚擔任主要的宣講任務。本次活動是為全體隊員介紹和宣揚黃河中下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主要發現以及重要遺址。這次活動準備充分,內容翔實,介紹細致,圖文并茂。先為全體隊員明確了考古學的內涵,講述其外延,又以歷史為維度依次介紹了仰韶文化、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相異于艱澀的學術介紹,這次文化宣講在文化特征、時空分布、考古名家、古今對比和考古方法等方面為突破點,依次展現,做了有趣的介紹,并配以圖文,給全體隊員直觀的感受。
同時引人深思和驚心的是,如今的美學觀念、精美工藝甚至是人文關懷都在千年歷史中呈現過、發展過,碰觸到歷史文脈時,深感與歷史的深沉和偉大,深感一個階段的經濟生產和文化盛宴無論如何繁華在歷史中都只是留下來了千年一嘆,但又不可否認人類每一個階段的努力都托舉出了后世更偉大的文明,對待過去,對待歷史,對待燦爛的黃河文化,應懷著感恩和虔誠,這是所有成員的由衷感想。
本次宣講不僅穿越歷史進行關于黃河文化和遺址的文化宣講,而且立足現實,守正創新,完善實踐經驗分享的形式。進行完對仰韶文化的詳細介紹后,趙慧瑩為全體成員做了青州博物館的文物歷史分享。趙慧瑩不僅是本實踐團隊的骨干成員,而且代表山東科技大學另一支的實踐隊伍“逐夢青舟”赴青州博物館做了青州歷史文化調研,在本次的線上會議中負責了了海岱地區的黃河文化拓展模塊,生動又具體地介紹了青州歷史和文物故事,展示了青州博物館背后的深沉歷史底蘊,最后呼吁大家保護黃河流域地傳統文化。這充分不僅完善了黃河中下游新石器文化和遺址的宣講形式,還是兩支實踐隊伍互相學習形式的補充和創新,更是兩支實踐隊伍調研內容的有益交流;這場聲色具備的文化盛宴調動了全體參加線上會議隊員的熱情和積極性,也為刁子庚后續的文化宣講做了好的鋪墊;更重要的是,團隊成員認識到這種貼近大眾人民的介紹才是值得推廣和借鑒的,才更容易使黃河文化活起來,從而激蕩起新時代的文化活力。
對黃河文化和遺址的宣講有安排的精巧和妥當之處,也有歷史和現實在時空長河短暫相遇的浪漫。本次黃河文化遺址都針對黃河中下游地區,與“精益求精”實踐團隊緊密相連。仰韶文化起源于河南仰韶村,濱州孫家是后李文化的一個遺址,濟南章丘出土了大量大汶口文化的陶器,龍山文化的一個著名遺址在青島西宅子頭。這些遺址和文化,都與本團隊的河南分隊、濱州分隊、濟南分隊、青島分隊有所呼應。地緣的相近下,即使所有團隊成員處在新時代,卻能對千年前的黃河文化有天然的熟悉和貼近,對探究和保護黃河文化和遺址有更強的參與感和自豪感。
黃河雄渾,奔騰不息,歷史的車轅停在了新時代,輪到新時期的青年為黃河文化的保護和宣揚書寫和繪彩。通過這次線上會議的共同學習,全體參會成員不僅感受到了黃河文化的厚重深沉,還對洞悉黃河文化歷史的重要意義有了深刻認知,明白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脈,維系著全民族深沉的情感。活化黃河文化、傳播黃河文化,現已然成為全體成員的共同理想。
拍攝/祁帥東 劉子含 黃津彬
校對/袁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