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醫學院蠟染文化調研隊】 千年蠟染工藝 中華文化瑰寶
來源:動醫蠟染文化調研隊 作者:韓汶珈(文) 韓汶珈(圖)聯系方式:18302555900
為響應中央宣傳部、國家科委、等十委部“三下鄉”號召,促使中國在校大學生了解并學習鄉村獨特文化,促進獨特文化的發展,營造文化傳承的和諧氛圍,2022年8月25日,動物醫學院蠟染文化調研隊抵達貴州省安順市。來源:動醫蠟染文化調研隊 作者:韓汶珈(文) 韓汶珈(圖)聯系方式:18302555900

2022年8月26日,調研團的隊員們到達貴州省安順市的安順蠟染博物館,參觀并以照片視頻錄音等方式記錄。在博物館內,由講解員的講述我們學習了解了蠟染文化的起源以及發展,探討蠟染起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種研究所依據的材料,除文字記載之外,更
重要的是實物的發現。

遺憾的是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蠟染物品是貧窮百姓使用的,而百姓階層的生老病死大多數是從簡的,因此,古代蠟染的實物出土實在少之又少,這和皇宮貴族死后所留下的大最豪華的紡織品簡直無法相比。蠟染實際上應該叫“蠟防染色”,它是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天然纖維織物上,然后放入適宜在低溫條件下染色的靛藍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因蠟保護而產生的美麗的白花。

隨著講解員的講解以及豐富的蠟染文物的呈現,隊員們都被這個獨特而富有魅力的古老中華文化吸引。從貴州蠟染紋飾題材的歸類上看,主要分為自然紋樣和幾何紋樣兩大類,自然紋樣中又可分為植物紋樣和動物紋樣。這些題材都來自貴州少數民族十分熟悉的大自然,但在造型上又不受自然形象細節的約束,而是做了大膽的變化和夸張的藝術處理。這種變化和夸張既準確地傳達了物象的特征,又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概括能力。

貴州蠟染民族工藝品無論從造型是還是從構圖上,都體現了少數民族婦女以飽滿為美、以齊全為美的審美觀念。有時在動物身體輪廓內添畫內部結構,如動物腹內畫上腸子,魚身內畫上魚刺等。苗族婦女在創作時不會追求表現透視效果,而是要力求形體完整,即使比例失調也要使得造型顯得完美而齊全。

貴州蠟染工藝品是一種浪漫主義藝術,采用的蠟染圖案含蓄地表達了創作者的思想感情,她們期望借助使用造型中的動植物紋樣,占有它們的美麗和靈氣。如鳥紋的應用既是出于對它靈巧健美的形態的欣賞,也是由于羨慕它自由飛翔的能力。通過對鳥的各種形象的傳神刻畫,創作者的感覺、情感、愿望、要求都在這方寸之間得到了表現和傳達。

調研隊在一旁觀看著苗家人們有說有笑的進行著分線、織布、上蠟等過程,紛紛贊不絕口,尤為震驚,在隊員們腦海里,先人們的智慧是如此令人難以想象,大家仿佛身處兩千年前,前人們創造這種魅力文化的那個時候,用靈巧的雙手神奇地染出一張張織布,用超越時代的藝術方式點繪,可謂是瞠目結舌。為什么從深山中走來的苗族蠟染能一步跨出國門,引起另一個陌生的群體的關注和羨慕并成為流行時尚呢?
這是因為,傳統苗族蠟染在現代社會中如同一股清新的風,令現代人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與溫馨。它的價值與其說是來自于自身,毋寧說是來自不同社會文化的同構與藝術潮流的推動作用。

調研隊在參觀記錄了安順蠟染博物館后,對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感到自豪以及驕傲,對文化自信有了更大的底氣,而且這只是五千年文化的冰山一角,可想而知如此宏偉的中華文化該是如何,隊員們都對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體會,更意識到作為新時代新青年,青年大學生應傳承并發揚偉大中華文化,并從中感悟學習,汲取前人留給我們的智慧結晶,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為發揚中華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