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當地的特色項目——草莓種苗采摘一體園。在和錢書記的交談中他告訴實踐隊員們,自國家2012年提出新型職業農民以來,牛街村一直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選取積極農民進行培育,在2017年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新型農民培育才真正步入正軌,到今年已經有6年的經驗了,前年村委會引進了草莓脫毒技術及相關器械,推進了農業現代化的步伐。
實踐隊員進入工作車間后,對進行機械操作的工作人員進行了采訪,工作人員劉先生對實踐隊員說:“我們都是本村的村民,是通過村委會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方式,學習了關于草莓脫毒和育苗的相關知識和如何操作機械,才得到這個機會在這里,提升了我們家的收入。”實踐隊員問工作人員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看法有哪些,王先生說:“新型農民的培訓不僅幫助只我們提升自己,也幫助我們村走出貧困走向小康。”
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是提升農民綜合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之后實踐隊員抵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辦事處,采訪了辦事處的孫老師,孫老師向我們介紹沿江鄉不止一處培育機構,而大部分培育機構是以政府為主導,通過政府工程、院校培育等形式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主要面對全體農民;培訓內容則主要是對農民進行基礎性培訓,包括基礎文化知識、農業理論知識、相關實用技術等;培訓過程中產生的費用基本全部由國家政府承擔。該模式有利于發揮政府在資金方面的宏觀調配作用。
但是孫老師也向實踐隊員說:“雖然我們的新興職業農民的培育實踐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也帶領著村民們越來越富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方式是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的,也就是我們在進行培訓的方式大多數時候,我們是采取線下集中授課的,由于農民農活比較繁忙,培訓內容連續性較差。”同時實踐隊員對培訓機構進行參觀與學習,并對未參與培訓的村民們進行問卷調查向村民們了解其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相關問題的了解情況。
實踐隊員在趙村長的帶領下完成了本次社會實踐,并且在最后,針對孫老師提出的問題,趙村長說:“我們也進行了改進,畢竟時代在進步,我們如果不進步,就要落后了,在培訓方式上,我們將選取短期實用技術培訓與長期系統性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在農忙時期,由專家到實地進行技術培訓,培訓農民最新的生產管理技術和先進農業設施的使用方法。在農閑時期,進行網上長期系統性培訓。讓村民們足不出村甚至足不出戶就可以學習到最前沿的農業生產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