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活動中,學生們從性別、年齡、受教育情況與職業收入等4個維度,圍繞老年人參與運動的頻率、時長、強度及參與運動的困境、對“體醫融合”的認知狀態等方面,分為5個小組,對公園里的老年人展開調查。
在調查中,我們遇到了一位正在步道上散步的爺爺。
陳爺爺家住在農村,是一位乒乓球愛好者,此次是為了看望女兒才來到市區。見到我們,陳爺爺熱情地接受了調研。在問及對于鍛煉的看法時,陳爺爺語氣肯定道:“每日鍛煉是必須的!”
據悉,陳爺爺今年75歲,身體十分健康。這都得益與于他每天早晨和傍晚在家附近散步,時不時在家附近的老年人活動中心練習乒乓球。
說到“陽康”,陳爺爺自豪地說:“我的癥狀特別輕。除了疫情特別嚴重的那幾天沒出去,其他時候我都是正常鍛煉。”
最后,陳爺爺補充道,希望可以在家附近多建設一些鍛煉器械。目前,活動中心內供周邊老年人鍛煉的設施有限,只能間錯開活動。
接著,我們遇到了兩位阿姨,阿姨們在準備音響設施。見到我們拿著紙筆,好奇地停下手中的動作,詢問我們。
原來,兩位阿姨每天都在這里活動,他們有固定的組織和鍛煉時間,鍛煉內容也是以太極為主的徒手操。
在提到鍛煉對身體的作用時,其中一位阿姨拍了拍自己的頸椎,說道:“我退休之前是會計。時間長了,我這個頸椎就出了問題,經常脖酸肩痛,留下很嚴重的頸椎病。退了休之后,我每天來打一打太極,活動活動。每周去醫院做中醫理療。我的頸椎痛緩解了不少!”
在我們聊到設施建議時,阿姨感嘆道:“我覺得這個公園建設地很好。到處都是綠色,我們早上在這里鍛煉,呼吸著新鮮空氣,對身體也是很好的!”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老年人對體育鍛煉持積極樂觀態度,他們都表示:“每日的鍛煉是必須的!”有部分老年人表示,他們在運動鍛煉過程中,缺乏專業人才的科學指導。我們通過日常鍛煉方式的不同,也發現,喜愛集體項目的老年人更熱衷于接受集體培訓,而習慣的獨自鍛煉的老年人則更希望得到一對一精準化的指導。
在活動的最后,我們互相交流分享了本次的調查過程,探討在調查中出現的各項問題。余學亮老師針對此次調研,總結歸納了各組的調查結果,與學生們深入分析討論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解決措施。汪翔同學在討論時建議道:“我們可以動員學院的學生們開展體育鍛煉指導相關的志愿服務。一方面可以幫助部分老年人進行科學的運動鍛煉,降低運動損傷的風險;另一方面,學生們在進行志愿服務的同時,也能夠進一步加強專業學習,增加社會實踐經驗。”
2022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8億,占全國人口的19.8%,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推進,如何降低老年慢性病發病率,促進老年人健康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命題。因此,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深入研究老人的身體狀況和日常鍛煉情況。
在老齡化和加速推進的現在,老年人的養老保障成為一個難題——特別是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老年人健康狀況的提升不僅減少了一個家庭的醫療支出,更緩解了我國醫療保障的巨大壓力。因此,深入了解老年人日常鍛煉情況及“體醫融合”感知狀態,深化老年人的科學鍛煉觀念,提高他們“主動健康”意識,樂享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