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4年,光緒甲申十年蔡元培17歲時,考取秀才。
1884年,光緒甲申十年蔡元培17歲時,考取秀才。
1890年,光緒十六年,蔡元培23歲時,進京會試得中成為貢士,未殿試。
1892年,光緒十八年蔡元培25歲時,經殿試中進士,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殿試策論成績為二甲三十四名(等于全國統考第三十七名),內容是“西藏的地理位置”。
1916年12月至1927年,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期間聘請了陳獨秀、魯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文學先鋒,力挺教育是國家興旺根本。蔡元培注重邀請世界知名學者到北大講學,促進北大學子與世界學者廣泛交流。他主張男女平等,在那個年代,接收女生在北大旁聽,并在新的學期中正式招收了9名本科女生入學,開創了中國國立大學男女同校的先河。

蔡元培積極參加并推動藝術教育體制的建立。1922年,他促成了北大音樂傳習所的成立,音樂教育機構也逐漸變得越來越專業。除此之外,蔡元培還出任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組建藝術教育委員會,創辦全國藝術教育院校。在美學方面,蔡元培主張“閎約深美”,即知識廣闊,學有專長,深入鉆研,最后達到完美之境;主張美育,以美的對象起到陶養的作用,陶冶人們的性靈,培養高尚純潔的品質。

在當時的時代中,蔡元培認為科學研究是一切事業基礎,1928年,在他的倡導和努力下,中央研究院成立,之后陸陸續續集結了一批學界大師,對中國的科學研究事業產生了積極有益的影響。
跟隨講解員的步伐,成員們看到了當年蔡元培在北大的辦公室的場景復原,了解他為五四運動發聲,在那個年代中努力在祖國的土地上播撒著文化的火種。成員們靜靜坐在紀錄片面前,看著黑白的畫面閃現出希望的光彩。
“以墻為紙、以石為畫”,東方的意境美蔓延在孑民圖書館的每個角落,蔡元培先生對教育的執著影響著團隊每一個成員。學以篤志,行以致遠,成員們從先輩身上汲取力量,將帶著一份沉靜而堅定的心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愈行愈遠。
作者:“明悟黨史,逐夢山陰”小分隊 任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