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溧水,百年龍舞
溧水建縣已有1400多年,是一座千年古邑,擁有天生橋、蒲塘橋、摩崖石刻等歷史文化遺存,和駱山大龍、明覺鐵畫、水秋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其文化底蘊。
而駱山大龍起源于明代萬歷年間,傳說與當時的進士楊培安有關,身長百米,參與者多達五百多人,被譽為“江南第一大龍”,在古代是百姓祈求風調雨順的活動,延順至今,成為溧水重要的民俗文化,它的發展成為駱山村歷史文化發展的縮影之一。
面對有魅力的非遺文化,團隊成員帶著好奇,跟隨村長和村委展開了實地參觀和走訪,針對參觀體驗,結合前期成員對“駱山大龍”的了解和思考,紛紛提出問題,兩位也有針對性的進行回答。

圖為楊村長帶團隊拜訪楊培安墓。
在參觀后,團隊也對“駱山大龍”有了切實的認知,休息時候的大龍躺在龍王廟中休息,也能讓隊員們感受到它磅礴的氣勢。
“駱山大龍”從扎制到表演,都十分考究。
主要制作步驟有扎制大龍骨架、龍頭裝飾和彩繪、道具設施等。龍頭骨架高2.3米,寬2.2米,龍嘴扁平,鼻如元寶,寓意財源廣進;龍身骨架共24節,每節長2.8米,第一、二節仿大龍蟠曲,做成弓形,3~23節做成圓通狀,最后一節高高翹起,寓意節節升高;龍鼻裝有蝦蟹稻米等,龍頭裝有108位民間傳奇英雄;手繪龍鱗、龍紋等;龍體內放置蠟燭;舞龍服由集體定制,跳云的兒童服飾會交于母親改造,更為紛繁艷麗;龍旗等道具也都是村民自制。這一過程耗費甚大,但其中盛滿了當地的傳統手藝。

圖為駱山大龍龍身。
傳統舞龍表演的程序大致分為起草、白龍開光、舞龍表演三個階段,臘月24日起草,一共25天,正式舞龍主要有跳珠、跳龍、跳云三部分,但會配有鑼鼓喇叭等,氣勢磅礴。每到臘月表演,當地德高望重的長輩先放“瑪咪炮”召集百姓,大家笑逐顏開,共同慶祝新年。舞龍初,大旗開道,跳云隨后,舞龍隊伍依次前往石臼湖,龍頭朝東,以拜東面獅子山的白龍潭;在舞龍過程中鑼鼓齊鳴,巨龍舞動,人聲如潮,觀者如織,歌舞升平。
“這幾年,每到要舞龍的時候,來看的人吶能把這一片(駱山村旁的石臼湖湖灘)都圍滿。”駱山村村長感嘆道。
現代舞龍在承襲傳統基礎上,也將這份喜氣帶到更廣的地區,“駱山大龍”的表演走到了鄉鎮,市區,甚至是國際舞臺,2009年就在“中國南京國際文化節”上作為溧水的名片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非遺不遺,文化呼吸
“駱山大龍”自明清傳承至今,一直靠村民口耳相傳,少有文字記載,根據“龍委會”會長楊木海先生回憶,清末民初才由村民自發組織成立“駱山大龍龍委會”,才開始較為系統的傳承與發展,但由于歷史原因,“駱山大龍”曾“沉睡”了二十多年。“它的傳統技藝,包括它的扎制,大龍幾乎沒有了。”來自溧水作協主席潘慧明先生的惋惜說道。
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村民、政府和社會都意識到“駱山大龍”的價值與魅力,開展了許多相關保護工作。
當地村民捐贈人力、財力翻修了龍王廟等,政府也撥款助力“駱山大龍”的表演,還有許多媒體前來推動大龍的宣傳。

圖為近年來有關“駱山大龍”捐贈的功德碑。
而且政府也大力資助“駱山大龍”的發展,而且也由政府牽頭,支持和指導“駱山大龍”資料的收集,傳承人楊木海說“近年來政府大力資助了大龍的發展,最近幾年的資助基本都靠政府,還讓我們出去表演啊,教別的人什么,還有人來采訪我,寫成書什么的。”,我團就拜讀過由金陵科技學院等負責,楊木海先生口述所著的《駱山大龍》一書。

圖為我團采訪龍委會會長楊木海爺爺。
而且2012年10月起,溧水區文廣局、和鳳鎮人民政府、江蘇玉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駱山村共同組織實施了“駱山大龍”文化內涵的全面考證,并編撰成冊,這對于“駱山大龍”的傳承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團就被“駱山大龍”的完整影像和圖片資料震撼過,這打破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的壁壘,綻放了別樣的魅力。
文明瑰寶,文化經濟
我團在實地走訪后,發現“駱山大龍”的經濟價值真在被逐步挖掘,當地正在推行的“花火露營公園”項目,醞釀著龍文化精神“地標”,將傳統文化的瑰寶與現代的文旅融合模式結合,打造屬于溧水的獨特“文化名片”,吸引了八方來客,不僅促進了文化振興,也為當地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駱山大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古至今對駱山村的百姓精神富足起到很大作用,但在商業化的今天,它也有自己獨特的經濟價值,“以龍養龍”或許可以成為中國龍舞文化發展的一條道路。
我團在進一步的調研中,也初步產生了自己的想法,并與傳承人楊木海會長進行了深度交流,達到一些共識,力圖為非遺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文化有根,落地生花,期待以“駱山大龍”為例的中國龍舞文化能在新時代綻放獨屬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