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輯”醫諺

圖一 實踐隊收集閩南中醫藥諺語資料 圖二 實踐隊輯錄閩南中醫藥諺語
實踐隊查閱閩南方言大字典、廈漳泉方言諺語、史志文獻等,輯錄疾病類、保健類閩南方言醫藥諺語近一百五十條。這些醫藥諺語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寥寥數語濃縮了豐富的醫藥信息,體現了鮮明的閩南地域特色以及與傳統中醫藥文化同根共榮的特征,是閩南中醫藥文化的“活化石”。蘇頌故里“探”本草

圖三 實踐隊參觀同安蘇頌紀念館 圖四 實踐隊參觀同安蘇頌百草園
1月29日,實踐隊前往廈門同安蘇頌紀念館,縱覽北宋醫藥學家蘇頌的一生,深入了解《本草圖經》的成書過程。隨后前往同安蘇頌本草園,學習閩南當地藥材風蔥、南非葉、五指毛桃等的種植、鑒別、采摘、藥用相關知識,收集與閩南青草藥有關的中醫藥諺語,深入感受閩南青草藥“藥食同源”的獨特魅力。隨后,實踐隊與本草園負責人何總交流本草園普及中醫藥文化的做法與措施,深受啟發。慈濟宮中“訪”藥方

圖五 實踐隊參觀海滄慈濟北宮 圖六 實踐隊參觀青礁慈濟北宮諺語墻

圖七 實踐隊參觀龍海白礁慈濟宮 圖八 實踐隊了解龍海白礁慈濟宮藥簽使用
緊接著,實踐隊前往廈門海滄青礁慈濟北宮,了解閩南的健康保護神保生大帝的悠久歷史,以及廟宇開展中醫藥義診、閩南中草藥研習營活動的情況。同時,實踐隊探訪龍海白礁慈濟宮,了解慈濟宮內婦科、兒科、內科等保生大帝藥簽的使用情況,……其藥方在傳承傳統中醫藥方的同時,融入了極具地域特色的藥物與方用這一舉措。在濃郁的閩南中醫藥文化氛圍中,實踐隊認識到傳承中醫藥文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非遺項目“覓”古方

圖九 實踐隊調研中僑制藥廠 圖十 實踐隊了解老范志神粬生產過程

圖十一 實踐隊調研南安益安堂 圖十二 實踐隊了解“調脾散”生產流程
1月30日,實踐隊前往泉州中僑藥業有限公司進行調研。負責人陳總介紹了藥廠生產運營情況,重點講述了著名的古方“老范志神粬”的發展歷史和制作流程。隨后,實踐隊前往南安市益安堂,跟隨非遺傳承人洪偉財醫生參觀南安市非遺項目“調脾散”制作流程。在跟診洪醫生的過程中,感受到中醫融合古方與當地驗方的治療特色。數場座談“傳”醫諺

圖十三 實踐隊與同安衛健委負責人等訪談 圖十四 實踐隊與漳州相關人士訪談
實踐隊一路探尋閩南醫藥諺語,與多方傳承者就閩南中醫藥文化的發展進行深入交流,收獲頗豐。同安衛健委負責人向隊員們介紹了醫藥諺語的傳承現狀。據他介紹,當地青草藥學會將閩南中草藥諺語編成歌謠等形式,有效助力了諺語的傳承。結合多家老字號中醫藥房的實地探訪,實踐隊詳細了解了閩南各地中醫藥方以及中醫藥諺語傳承情況,為探討如何活化傳承醫藥諺語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思路與方法。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傳統中醫藥文化的智慧歷久彌新,閩南中醫藥的的特色與文脈賡續不斷。在當前閩南中醫藥文化傳承中,“活化石”的閩南中醫藥諺語仍關注不多,實踐隊將積極發揮學科專業能力,以青年人的獨特視角,圍繞傳承方式與傳承方法出謀獻策,助力閩南中醫藥文化的創新發展。
圖文來源:“故諺新傳”社會實踐隊
校對:張鈺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