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觀遇古顏
螺洲:帝師故里 詩禮人家
踏過巷間的石板路,身旁的古厝靜靜矗立,散發著書卷的氣息,涵養了千百年來螺洲鄉村社會重視科舉教育與修養性情的風氣。陳氏家族“世進士”“六子科甲”“兄弟、父子、叔侄同榜進士”的科舉盛況,是螺洲興盛的科舉文化最生動的表現。途徑螺洲孔廟、尚書第,穿過陳氏五樓的廊下閣間,步入螺洲陳氏家風家訓館,宛若跨越了時間的長河,實踐隊在廊下閣間的陳氏家訓、楹聯警言中感受到陳氏一脈相承的崇德、尚廉、戒奢、篤行的家風理念;從一代帝師陳寶琛到學界泰斗陳岱孫,實踐隊縱覽陳氏家族譜系,更如閱讀一部恢宏的近現代史,帝師的遺脈在新舊交替的時代里亦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色彩。

村有濂江,故名曰“濂浦”,后以林姓為多,改曰“林浦”。古厝星落,實踐隊慕名來到這座文教風盛的古村,在濂江書院重溫往昔朱子講學的大道,在士大夫林公祠前仰慕“七科八進士,三代五尚書”的輝煌,在泰山宮前的大榕樹下聆聽安南伬的故事。當皇室遺音再次響起,林浦安南伬既象征著那段燦爛輝煌的歷史,也代表著兼容并蓄的時代風貌,記錄了古厝建筑下先民們豐富的文化生活。

石鼓山下,梧桉溪畔,一座歷經千年的傳統村落,就藏在山南水北之間。梧林是典型的僑村,上百座紅磚古厝參差錯落,每一座都有自己的故事,述說著抗戰年代中南洋華僑們回鄉“起大厝”的家國情懷。在這個色彩鮮活的村落里,小娘惹的服裝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東南亞風情的色調與造型下,精致的中國傳統刺繡盡顯優雅。換上別具風情的娘惹衣裙,實踐隊成員們開啟了一段沉浸于閩南古厝建筑與特色文化的旅程,行走其中,觸摸一塊塊紅磚,聽一段段故事,恍若歷史的見證者,感受到別樣的家國之情與鄉愁別緒。來到一棟名為“僑批館”的番仔樓,一封封僑批記錄下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引導后輩們不忘近代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

蟳埔漁村的一切都充滿了海洋的氣息,聰慧的先民們拾蚵殼(牡蠣殼)拌海泥筑屋而居,是東南沿海乃至我國其他地方都是絕無僅有的一種建筑形式,構成了閩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獨特的自然景觀,俗話稱之為“千年磚,萬年蚵”。古厝里的阿嬤親切地向我們介紹,她家的蚵殼厝已經400多年了,冬暖夏涼,不怕蟲蛀,不積雨水,隔音效果好,是大家眼里名副其實的“小蠔宅”。沿海一帶的海風帶有鹽分,紅磚易受腐蝕,這樣原始而經久不衰的古厝建筑是當地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隊員們扮做蟳埔女,頭戴簪花圍、插象牙筷、穿大裾衫和寬腳褲……沿著古厝間的泥土路,和深巷門前埋頭干活的阿嬤們交流對話,從她們盤發簪花、出海捕撈的故事中感受當地古厝文化獨特的韻味。

源遠流長的古厝文化與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相遇,必將繪寫出新時代瑰麗多姿的文化畫卷。
從頂層設計看,《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推進文化數字化發展,深入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從實踐看,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藝院團等文化機構數字化轉型積極性高漲,海量文化資源正在加速轉化為文化數據資源。豐厚的文化資源還將在數字空間被不斷激活……
實踐隊充分發揮成員學科交叉融合優勢,在整合古厝文化的基礎上打造數字化檢索平臺,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助力古厝文化復蘇路徑。堅定文化自信,緊握數字化機遇,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出有力支撐。
具體搭建流程分為六步:(1)制定數字化戰略;(2)選擇技術方案;(3)設計架構和系統功能;(4)開發和測試;(5)上線和運營;(6)持續迭代和不斷升級。總的來說,數字化檢索平臺的建設以信息技術為基礎,通過優化安全保障體系來提高用戶的滿意度和操作體驗,以期實現創新路徑下對古厝文化傳播的目的。
在經過初步的風險評估后,經團隊討論后,技術人員迅速調轉創新思路,將網頁開發精力轉移到小程序開發,使得更具推廣價值和操作可行性。
實現微信小程序,需要以下步驟:
(1)注冊小程序賬號:在微信公眾平臺注冊一個小程序賬號,獲取小程序的 AppID。
(2)開發小程序:選擇使用微信官方提供的開發工具,進行小程序的開發。在開發過程中,使用 HTML、CSS、JavaScript 的技術,結合微信小程序提供的 API 進行開發。
(3)設計界面:根據需求,設計小程序的界面,包括頁面布局、交互邏輯等。
(4)開發功能:根據小程序的需求,開發各種功能模塊,如用戶登錄、數據展示、信息提交等。
(5)調試測試:在開發過程中進行調試和測試,確保小程序的功能和界面符合預期。
(6)提交審核:完成小程序的開發后,將小程序提交到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審核。

(1)文化創意——古厝文化依托數字化資源獲得復蘇路徑
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福建省古厝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古厝不再囿于滿足最初的居住需求,其功能已經延伸到反映時代和地域風貌。
對于這樣璀璨的文化,卻因為本身深厚悠久的特點,缺乏獲得復蘇的內在動力和外部窗口,而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恰好為古厝文化的活化提供了便捷的平臺,古厝文化能夠借助數字化資源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既保持了原文化的規制和肌理,又在公共文化服務的領域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場地。
身處發達的互聯網背景與日新月異的大數據時代,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也需要推進到新的水平。將僅停留在紙質資料階段的文化證據搬上電子檢索平臺,通過分類梳理,開辟“福泉”兩地古厝文化各自的特色版塊和共同的活動版塊,能夠兼顧檢索知識和交流體驗,將古厝文化的歷史氣息和內涵以更貼近當代人的形式開枝散葉。
(2)區域融合——“福泉”兩地有機聯動形成地區引領效應
無論是極富古城氣韻的福州古厝,還是素享典雅盛名的泉州古厝,都是歷經歲月磨洗積淀下來的人文景觀,是整合、融會了諸多因素的結晶。面對復蘇活化極具閩地特色的古厝文化,擇取福州和泉州兩地作為示范先行者,是綜合考慮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后的決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打造“福泉”兩地古厝文化關系網可以建立各具特色、齊抓共管、層層守護的活化格局,在立體保護古厝文化的基礎上締造文化線路,在走深、走實古厝文化復蘇的道路上持續推進區域協調,將“福泉”兩地古厝文化從“活”起來擴張到“火”起來。
經過周期內的實踐反饋后,可以將這種區域融合模式逐漸普及,帶動福建省古厝文化形成區域文化關系網,打造獨屬于八閩大地的古厝文化示范帶。
履踐方致遠
隊員1:
寒假,是一段充滿活力的自由探索時光;而社會實踐,則是拓展視野、增長知識的絕佳途徑。"厝",是我來到福建接觸到的一個特別的詞,它的地域神秘性吸引著我、引導我去探尋,于是我踏上了這段探訪古厝的旅程。
從灰磚坡脊的詩禮人家,到狹小卻廣博的名師學府,到色彩鮮明的南洋紅厝,再到以蚵為宅的簪花漁村,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古厝,但個中卻有著不同的煙火氣。當行走其中,我驚嘆于外墻內壁上的精美工藝,感慨于代代崇賢敬德的傳承,閩南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也與紅磚一體,在我的眼中熠熠生輝。
一趟旅程,喚醒了我記憶中教科書上的箴言:“建筑是凝固的藝術,承載了真實的歷史和文化。”它體現了一種意識形態、思維方式,集合了居民們最原始質樸的生活智慧,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后人的角度看,便是集美學、文學、歷史等于一身的綜合藝術。鑒之現實,古厝不單是先民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也是社會的縮影,時代、地域的載體。而這種沉默低調的藝術往往容易為我們忽視,所幸如今在相關文化政策的引領下,我們還能見到這樣多種類齊全、保存甚好的古厝;同時,緊握數字化機遇、在整合古厝文化的基礎上打造數字化檢索平臺,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助力古厝文化復蘇刻不容緩,我期待源遠流長的古厝文化與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相遇,繪寫出新時代瑰麗多姿的文化畫卷。
隊員2:
在開發小程序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技術與創意相結合的魅力。這不僅僅是一段技術實踐,更是一次思維和耐心的考驗。面對需求,我學會了將復雜的問題分解為簡單的模塊,逐一攻破。在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技術和工具呈現在眼前,使我意識到技術的更新迭代是如此之快,只有不斷學習和適應,才能保持競爭力。同時,我也體會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團隊的智慧卻能創造無限可能。
結語: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對于借助數字化技術盤活古厝文化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實踐隊明確了以下四點,以期收獲更為豐碩的成果。
(1)“立”起來——重構古厝文化時代價值
(2)“高”起來——彰顯古厝文化歷史魅力
(3)“厚”起來——傳承古厝文化精神特質
(4)“活”起來——提升古厝文化社會效應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身為21世紀的大學生,實踐隊成員深刻意識到利用新興技術激活文化基因的重要性,在實踐過程中時刻謹記“凝心聚力,熔古鑄今”的項目特色,為實現“古顏新生”的目標不斷添磚加瓦,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