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一位素昧平生的小男孩心中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芽,也是此行最大的意義之一。我們是在買冷飲時注意到他的,男孩身量尚小,只略比攤位高一個頭,但能嫻熟地給開冷飲攤的媽媽打下手。我頓時對這個“小小攤主”充滿了好奇,在與他的媽媽交談過程中,我得知原來他是想攢錢買一輛自行車,所以趁著暑假到媽媽的攤位做“兼職”賺錢。于是我不禁和這個可愛又懂事的“小攤主”攀談起來,漸漸地,他也放下了一開始的羞澀,展現出這個年紀的小孩子愛講話的天性,我們就這樣坐在弋陽街頭的陰涼石階上,聊得很投機。
在聊天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他的普通話說得很標準,發音吐字均展現出優于同齡孩子的水平,不像弋陽當地部分孩子那樣普通話中帶有輕微的方言口音。詢問后才得知,原來他從一年級時就開始上口才興趣班,已經學習了將近四年的時間了。我聽后喜出望外,因為第二天我們將會在當地的一所小學上一堂普通話推廣課,就邀請了他來聽課,并為大家分享一些他講好普通話的經驗。
第二天,男孩如約而至,左右肩各扛著一個翠綠的圓頭圓腦的西瓜,他的媽媽拎著一個大袋子,里面也裝滿了西瓜。阿姨一邊熱情地遞到我們手里一邊說,都是自家地里種的,帶給你們嘗一嘗。那一刻,我也真正明白了原來弋陽熱情似火的不只有驕陽,還有善良淳樸的人民。
課上小男孩聽得異常認真,常常積極地舉手回答問題,還落落大方地進行了才藝展示,給大家帶來了一段即興主持,贏得滿堂喝彩。在課堂最后的“夢想暢談”環節,我問了學生們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你的夢想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個夢想?意料之中的,小男孩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優秀的主持人。
課后,小男孩悄悄告訴我了一個“小秘密”。他說,不久前他去參加了弋陽縣里舉辦的一個小小主持人大賽,那是他第一次參加比賽,他很認真地準備,因為第一名可以到南昌參加總決賽,他從未去過南昌,他很想趁此機會去一次,但很遺憾,他沒能拿到第一。我聽后心中也很是遺憾。
“姐姐,你是從南昌來的,你能和我講一講那里是什么樣的嗎?”
“南昌呀,那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王勃曾在此寫下過亙古流傳的名作;有振奮人心的紅色歷史,是新中國革命的搖籃:那里有寬廣的大江,有繁華的街市,也承載著很多人的夢想——比如你,比如我。”
他聽得那么認真,眼神專注地看著我,透過那雙清澈的眼眸,我仿佛看到了他的心底,一顆種子悄然種進了他的心田,萌生出了新芽——是一株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到南昌看一看,到更廣闊的世界看一看的希望之芽!
為期兩周的實踐很快就要結束,轉眼就到了跟弋陽說再見的時候。臨行前的夜晚,我如約到小男孩家的冷飲攤位去找他——上次分別時和他約定好了,為我們的推普宣傳視頻拍攝一段素材。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男孩手舉宣傳標語,于熱鬧的街頭響亮地喊出宣傳口號。透過攝像機鏡頭,我看著男孩的身影久久出神,思緒漸漸飄遠,飄到了七年前,鏡頭前站著的不再是剛認識不久的小男孩,而是一個異常熟悉的身影——十三歲時的我,那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初一女孩。
七年前的我,還沒有上大學,還沒有出過遠門,還是一個在家鄉云南幻想著外面世界的半大孩子。常常仰望著巍峨的高山,想象山的另一邊是何景象;躺在草地上凝望藍天白云,漫無邊際地幻想著自己乘上一朵輕盈的云,飄到世界的另一頭看看。那時小小的腦袋中裝著數不盡的想象,小小的人兒,通過想象來勾勒世界,摹畫未來。直到初一下學期,班上來了一位支教老師,她在哈爾濱上大學,教了我們一學期的舞蹈和美術.她常向我們講述在外上大學的種種經歷,講述自己的“窮游”之旅,通過照片和語言,給我們展示不一樣的風景。從老師的講述中我知道了很多:原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高山,原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管土豆叫"洋芋",原來還有的地方會下齊膝深的皚皚白雪,原來……原來,外面的世界那么的遼闊多彩,超出一個十三歲女孩的所有想象。也正是在那時候,我在心中默默許下了要努力讀書,到外面上大學,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的愿望。雖然現在的我早已記不清那位支教老師的姓名和容貌,但是,我永遠不會忘記她在我心中種下的那粒種子和那株長出的樹芽——那株努力讀書,努力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的希望之芽!
現在,我心中的小樹芽已然長成郁郁蔥蔥的大樹,開花結果、孕育新種,并把種子播撒到新一代孩童的心田間。這一刻,我真正體會到了"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的教育的力量,也真正明白了支教的意義!
我將以己之力繼續播種,愿更多的孩童心間不再是荒蕪的沙地,而是育滿樹芽的希望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