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文化,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其歷史淵源深遠,跨越千年。它不僅僅是古代先民驅邪避疫、祈福求祥的儀式活動,更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儺戲更被專家學者譽為“戲劇中的活化石”。調研儺文化,就是追尋歷史的足跡,了解我們的文化根源,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024年8月,東南大學“電亮黔程”社會實踐團隊前往貴州省銅仁市,參觀貴州儺文化博物館,一覽儺文化的起源與演變;采訪館內工作人員,調研儺文化傳承、弘揚的發展歷程與現狀;走進中國儺戲第一村——穩坪鎮,近距離感受儺文化古老而神秘的氣息;采訪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傾聽傳承人的故事,與儺文化來一場跨越時空的觸碰。
Day1
8月2日
First station
儺文化博物館

館內藏品琳瑯滿目,每一件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儺面具,色彩斑斕,形態各異,或怒目圓瞪,或慈眉善目,每一面的背后都有一個豐富的故事;儺法器,精致獨特,或寓意吉祥,或驅邪避災,每一件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藝與對儺文化的深刻理解;儺對聯,書法獨特,寓意深刻,一筆一劃都透露出對古老傳統的尊重與傳承。

楊主任講解儺的起源


楊主任講解貴州省儺文化分布圖


正在學習、記錄的實踐小隊
Second station
采訪宣傳部楊主任
問:楊主任您好,請問在儺文化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會遇到什么困難?
答:現在年輕人的精神活動要用物質來衡量,大都追求在外面打工掙錢,光憑傳承去表演,穿衣吃飯都成問題,這就導致傳承人越來越少。還有就是宣傳不到位,年輕人不接受這項傳統技藝。我們上個月就叫了德江的傳承人到館里來,關心他們的生存發展、傳承問題。
問:請問一直以來儺戲的受眾群體大致有哪些?
答:在這邊廣大農村地區,儺戲就是當地人的信仰思托,就是他們的傳承記憶,但是在城市,因為資訊發達了,大多數人的注意力轉移了,忽視了這項傳統技藝。他們就只有在我們的宣傳、引導之下,才發現有這一個記憶傳承,有這個博物館。
問:針對這些現象,博物館都做了哪些舉措?有哪些成效?
答:以前,游客基本上是逢年過節或者是節假日的時候,才來這里感受儺文化,一般的時候很少有人來。經過近幾年的大力宣傳,比如說我們的四季活動,進鄉村、進學校、進軍營、進社區的活動,民眾才知道貴州儺文化博物館。所以說現在,放假、周末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帶著學生在我們這個館里面來參觀。還有一些專家學者來我們這做社交活動,類似講座、學術交流之類的,F在受眾群體也在慢慢地擴大,也有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來參觀。
Day2
8月3日
First station
儺文化陳列館
中國儺戲看貴州,貴州儺戲看德江,德江儺戲看穩坪。調研的第二天,支教團的同學們走進中國儺戲第一村——穩坪鎮,繼續探索古老而又神秘的儺文化。
儺,在中國的諸多地區均有分布,植根于民間,好似連接起人、神、鬼、禍、福。單人旁加個“難”,是人遇到了困難,也是人通過儺來解難。
“一儺沖百鬼,一愿了千神。”戴上面具,師傅們便成為了連接神明與人間的使者,以虔誠之心祈福消災。

在張主任的帶領下,支教團的成員們參觀了穩坪鎮儺文化陳列館,對儺戲有了初步的了解。
24幅面具,對應著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鮮明性格,栩栩如生;儺公儺母,洪水荒舟,作為人類始祖繁育后代、保佑人間的傳說讓人動容;儺師們上刀山、下火海、開紅山,為保佑平安而表演的儺技令人驚嘆;神壇書、八寶衣、儺神刀,表演用具使人倍感新奇;從雕刻到上色成形,復雜的工序凝聚著無窮匠心……
1.儺公儺母的傳說
儺公儺母是兩兄妹,陽春三月,二人在家,男生不想讀書,女生不想做活,聽到一對喜鵲于房前屋后說“不如種葫蘆”,于是二人在院中種下葫蘆。葫蘆長勢旺盛,體積是一般葫蘆的數十倍,人可坐于其中。那年夏季雨水很多,連下七七四十九日,洪水淹沒了世間萬物。兄妹倆將葫蘆挖空,躲于葫蘆中隨波漂流,大水散去他們成為人間僅存的二人。天上的太白星官看見人間此類情形,便下凡勸兄妹結婚,延續人類。儺公害羞,因此紅臉。兩兄妹說若太白星官能將兩座石磨放于東山與南山之頂,石磨從山上滾下若能重合,他們便結婚,最終成功。

儺技主要有上刀山、過刀橋、踏火海、踩紅犁、銜紅鐵、吐紅火等。儺技的原意,一是表現先人在稻作文化中的娛神娛人競技本領;二是以其高難度的動作,達到為驅邪惡逐魔鬼和為人解厄除難的目的。

Second station
采訪傳承人
在初步了解穩坪鎮儺文化后,成員們拜訪了儺戲國家級傳承人——安永柏大師。安大師出生于1964年,12歲隨父學藝,1991年成為儺戲掌壇師。在交談中,我們深刻感受到學習儺戲技藝的不易,感受到安大師對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擔當,領略到政府對文化保護的深刻重視,也對儺文化能走出去、走下去致以深深的期盼。
問:安大師您好,我們想問問您從事儺戲的一些經歷。
答:我是家里的第六代儺藝師,12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儺戲,那是一個很艱苦的過程。白天我上學,晚上以及節假日我就學儺戲,到1982年的時候我基本掌握了所有表演,后來90年代成為了掌壇師。一開始學儺戲是為了生存、養家,后來我逐漸愛上了它,去到很多地方表演,為很多人祈福,我們的班子獲得了很多榮譽。我現在有很多徒弟,平時小的表演就讓他們去,讓他們多鍛煉鍛煉。
問:安大師,請問您覺得儺戲的現狀如何?
答:政府給了我們特別多的支持,它幫我們做了很多的宣傳。前幾天還有北京的專家、老師們來看儺戲,很關注我們。儺戲是驅邪、祈福的,我們現在平時在村里做儀式給鄉親們祈福,有機會也去很多地方表演,除了國內,我們也去過日本、韓國等地方,現在有很多青少年也很感興趣,來看我們的表演。
問:安大師,請問您認為德江儺堂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答:我感覺德江的儺戲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儺戲走不出去,傳承困難。我們有一些班子去了廣州,有一些留在這里,但是儺戲的影響力不夠大,好多都是只限于貴州和鄉村。

是非遺文化的生命之源。
一代又一代的儺師,
用他們的熱忱和心血,
將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代代相傳。
他們的堅守與執著,
讓非遺文化在歲月的洗禮中愈發熠熠生輝。
儺韻悠悠,歷久彌新。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