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位置與自然資源
.區位特征:深溪界村位于溧陽市南部戴埠鎮,地處蘇皖交界天目山余脈,屬丘陵山區,村內溪澗縱橫,森林覆蓋率超80%,生態環境優美,素有"溧陽南山竹海腹地明珠"之稱。
.資源特色:
.竹林資源:村域內竹林面積約1500畝,竹產業歷史悠久;
.水系景觀:深溪澗穿村而過,水質清澈,形成天然親水景觀;
.人文遺跡:保留部分明清石砌民
居、古道,村內傳說與民俗文化豐富。
2.人口與經濟現狀
人口結構:戶籍人口約800人,常住人口不足400人,60歲以上老人占比45%,青壯年多流向溧陽城區或蘇南城市務工。
.經濟構成:
.傳統農業:以毛竹、茶葉(白茶、綠茶)、板栗種植為主;
.鄉村旅游:依托南山竹海景區輻射,發展農家樂、民宿20余家,年均接待游客3萬人次;
. 集體經濟:村集體年收入約80萬元,主要來源為竹林承包、景區合作分成。
發展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產業發展
1.傳統竹產業衰退
.毛竹收購價持續走低(近年均價約0.5元/斤),村民砍竹積極性下降;
.竹制品加工以初級產品(竹竿、竹籬笆)為主,缺乏深加工產業鏈。2.旅游配套不足
.同質化競爭:農家樂多為低端餐飲住宿,與南山竹海景區聯動不足;. 設施短板:停車場容量不足,旅游標識系統不完善,缺乏文化體驗項目。
3.特色農業未品牌化
.白茶種植分散,未形成規模化種植基地,缺乏"戴埠白茶"地理標志認證;
.板栗、筍干等農產品以零散銷售為主,未建立電商渠道。
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
1.交通條件:
.村內主干道已硬化,但部分窄路會
車困難,旅游旺季交通擁堵;
. 未開通直達溧陽高鐵站的旅游專
線,散客可達性低。
2.公共服務:
.衛生室僅配備1名村醫,留守老人就醫不便;
.文化活動匱乏,村內無固定文體活動場所。
(三)生態與文化保護
生態壓力:游客增多導致溪澗周邊垃圾處理壓力增大,部分區域水體富營養化;
.文化傳承:石砌民居年久失修,傳統竹編技藝僅3名老人掌握,面臨失傳風險。
三、發展建議
1.產業升級:激活"竹經濟+旅游"雙引擎
.竹產業轉型:
.引入竹纖維制品、竹炭加工企業,開發高附加值產品;
. 聯合高校設計竹編文創產品,開設非遺工坊體驗項目。
.旅游提質增效:
.打造"深溪界竹海慢生活圈",與南山竹海景區差異化定位(突出靜謐、原生態);
.開發"竹林溯溪""古道徒步"等特色線路,建設生態露營基地。
2.品牌建設與銷售渠道拓展
.申請"戴埠白茶"地理標志,建立標準化種植基地,通過直播帶貨拓寬銷
路;
.推出"深溪四寶"(白茶、筍干、板栗、竹蘇)禮盒,與溧陽全域旅游平臺聯動營銷。
3.基礎設施優化
.擴建生態停車場,增設新能源充電樁;
.完善村內導覽系統,開發"智慧深溪界"小程序(含語音講解、路線導航)。
4.文化保護與人才引進
.修復明清石砌民居,建設"竹文化博物館",舉辦竹編技藝傳承班;
對接溧陽"鄉村振興人才計劃",吸引青年返鄉經營民宿、電商。
5.生態治理長效機制
.設立"溪澗保護基金",推行"村民一游客"共治垃圾分類模式;
. 推廣竹制環保餐具,減少塑料制品使用。
四、結語
深溪界村坐擁得天獨厚的生態與人文資源,需通過"竹產業升級+文旅深度融合+數字化賦能"突破發展瓶頸。建議將其納入溧陽"全域旅游"戰略節點,建設長三角特色竹文化休閑目的地,實現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雙贏。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參與鄉村振興不僅是社會實踐,更是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生動體現。深溪岕村的竹海、溪流、古民居為青年提供了天然實踐場域,通過“創意+技術+情懷”的組合拳,既能助力鄉村發展,也能實現自我成長。關鍵要扎根實際、小步快跑、長期深耕,讓青春力量與古老村落共同煥發新生。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