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紀實:云端對話,洞悉香港生命醫療決策現狀
公眾認知:概念漸入人心,細節仍待明晰
團隊與Judy的交流中了解到,隨著去年6月香港“居安離世”條例的通過,預設醫療指示的概念逐漸進入公眾視野,知曉度有所提升。然而,市民對其中具體內容的了解仍較為模糊。例如,多數人僅知道可選擇是否急救或插喉,卻不了解插喉在實際醫療場景中存在鼻胃喉(用于吞咽能力下降時維持營養攝入)和呼吸輔助喉管(用于肺功能衰竭時輔助呼吸)等多種類型的區別。這表明雖然公眾對預設醫療指示有了初步認知,但在精細化知識普及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決策制定:因人而異,聚焦核心醫療選項
Judy介紹,在預設醫療指示簽署過程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制定個性化方案。以小腦疾病患者為例,盡管可能存在吞咽障礙,但意識清醒的情況下,仍可自主決定其他醫療選項;腎功能不佳的患者,也并非都需要在預設醫療指示中明確是否接受洗腎治療。實踐中,針對老年人,常見的決策選項集中在晚期昏迷、疾病不可逆轉或植物人狀態下,是否進行心肺復蘇、是否插入鼻胃喉,以及在身體反復出現炎癥時是否使用抗生素和吊鹽水維持身體水分等方面。這些核心選項的確定,充分體現了以患者實際病情為導向的醫療決策原則。對話現場:香港注冊社工深度訪談實錄
在與Judy的深入對話中,團隊圍繞預設醫療指示的執行優化、家庭引導等關鍵問題展開探討,內容總結如下:執行優化:突破法律障礙,創新推廣模式
Judy分享了香港在預設醫療指示推廣中的多元實踐,包括深入老人院舍開展講解、制作微電影、利用社交媒體宣傳,以及與村公所合作在偏遠地區推廣等方式。她強調,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媒體宣傳力度,同時呼吁政府加大資金投入,聯合更多社會機構參與推廣。
更為關鍵的是,Judy指出當前預設醫療指示在執行中面臨法律障礙。香港現行法律體系中,醫管局醫生認可預設醫療指示的有效性,但急救員和救護員受消防條例約束,即便知曉患者已簽署相關指示,在接到急救呼叫時仍需實施救援,這常導致患者的醫療意愿無法得到尊重。此外,醫生僅認可預設醫療指示紙本正本,缺乏與電子醫療系統的聯網,也給實際執行帶來不便。她期待政府能盡快解決這些法律沖突,并推動預設醫療指示與醫健通app聯網,提升執行效率與準確性。
家庭引導:循序漸進,以影片開啟生命對話
針對引導市民在家庭中討論預設醫療指示這一難題,Judy分享了社工的實踐經驗。多數老人對生死話題的接受度超出想象,但對于較為傳統、抵觸直接談論的老人,社工通常會先通過播放生死教育影片,以影片內容為切入點,試探老人的態度和意愿,隨后再循序漸進地引導討論預設醫療指示的具體內容。這種溫和、間接的引導方式,既尊重了老人的情感,又為家庭開展深入的醫療決策討論創造了條件。現狀剖析:主要問題與優化路徑
通過與Judy的訪談,團隊總結出香港預設醫療指示實踐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方面,公眾對預設醫療指示的細節認知不足,影響決策科學性;另一方面,法律體系不完善、部門間法律沖突,以及電子醫療系統銜接缺失,嚴重制約執行效果。對此,團隊認為可從以下方面優化:在知識普及上,利用多元化媒體渠道,制作通俗易懂的科普內容,細化醫療選項講解;在法律與技術層面,推動立法修訂,協調部門間法律沖突,加快預設醫療指示與電子醫療系統的融合,實現信息共享與便捷查詢;在家庭引導方面,推廣社工的有效經驗,鼓勵更多社會組織和家庭開展生命教育與醫療決策討論。
結語
此次與香港注冊社工Judy的云端對話,讓調研團隊對預設醫療指示在香港的實踐有了全面且深入的認識。從公眾認知的逐步提升,到執行過程中的重重挑戰,每一個環節都關乎生命的尊嚴與個體的醫療自主權。我們期待香港在預設醫療指示領域不斷完善,也希望這些經驗能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生命終末期的醫療決策,不僅是醫學問題,更是社會文明與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讓我們共同關注、積極推動,為每一個生命的最后旅程賦予更多尊重與溫暖,讓醫療決策真正成為守護生命尊嚴的有力保障。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