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匪囊中物,何堅不可鉆。一朝操政柄,定使冠三端。”筆,是文化的象征,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手中堅不可摧的“利器”,在沒有電子技術的年代,筆承擔起書寫一個民族文明歷史的重要責任。為此,實踐隊隊員抵達新鄉市封丘縣后,與李金梅制筆第六代傳承人李修玉老師展開深入交流。就制筆技藝和作坊發展上,實踐隊隊員了解到李金梅毛筆制作工藝復雜,并且都是經過純手工制作而成,素有“千萬毛中揀一毫”之說,工藝流程更是高達八十多道工序。李金梅毛筆目前仍然以傳統的“前店后坊”家庭手工作坊模式經營。服務方式也多采用“開叉包修,筆頭損壞包換”、“當面試寫”等傳統服務項目。所制作的毛筆做工考究,成品美觀,每一支毛筆制成后,制作者還要根據用戶的需求請雕刻名家在筆桿上雕刻美好的詩文或繪制精美的圖畫。既美觀大方,又精巧耐用,還不失個人特色,李金梅毛筆受到毛筆書法愛好者的一致好評。此外,李修玉老師的兒子兒媳及女兒均投身于制筆工藝,制筆技藝代代相傳。就制筆技藝宣傳上,實踐隊隊員了解到李修玉老師一行人每年都會下鄉到學校里進行展示和展覽制筆工藝和毛筆成品,讓學生們進行了解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文房四寶”之首,毛筆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產品。文人以筆為鋤,以紙為田,筆耕不輟,代代相傳,因而有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對于工匠技藝最高的敬意,便是傳承,傳承李金梅制筆技藝的每一道工法,傳承生生不息的華夏文明和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