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下午,山東理工大學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興”走龍泉調研實踐團赴龍泉鎮臺頭村法治文化廣場走訪調研,走訪調研隊伍由崔津旭帶領,部分實踐團成員參與,主要調研內容為美麗鄉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現狀問題。
活動開始之前,全體成員一同前往打印店打印調查問卷,并商討問卷發放地點以及人員分配。到達目的地后,實踐團成員三人一組分頭進行調查問卷的發放和回收,調查對象涵蓋了龍泉鎮臺頭村的各個年齡段的當地居民,針對龍泉鎮美麗鄉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現狀以及人們對其未來發展的期望進行調查。
本次調研年齡段主要為經常出行的青年和中年人,以及部分老年人和兒童。經調查顯示,居民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如琉璃、鐵壺、大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十分了解,缺乏對其的正確認識和認知。但大部分居民仍對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對當地經濟發展有幫助的觀點十分認同。
經過多方面調研,團隊發現社區居民對當地非遺文化的發展歷史、制作工藝、用途功效十分感興趣,但缺了解甚少。實踐團認為,當地應該加強對當地非遺文化的支持力度和宣傳力度,幫助其傳出去,走出去。
本次走訪調研活動,本團隊深入鄉村,逐一采訪,聽取龍泉鎮居民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現狀的認識,得到了具有參考價值的結果。為實踐團繼續調研當地生態文化和非物資文化遺產產業發展提供助力,為實踐團通過抖音、公證號等新媒體平臺幫助其進行宣傳發展打下了基礎。
作者:劉芳菲 鄧菲來源:山東理工大學閱讀: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
為提高孩子們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讓孩子們更親近自然與熱愛生活,加深孩子們對色彩運用、畫面構圖等美學知識與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文化
為了大力傳承和弘揚“海霞”精神,探索共同富裕示范區,貢獻青春的力量,在洞頭已有的資源基礎上,尋找整合新思路,以紅色“海霞”基因
社會實踐的時間不知不覺已經開始了倒計時,畫畫的時候心中竟然還會有些不舍,我們在這個小村莊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憶,街道上,大家
  斗轉星移,彈指一揮間,我們為期半個月的社會實踐已經接近了尾聲。在這之中,不能說碩果累累,大紫大紅,但是,正如托馬斯.亨利
社會實踐已接近尾聲,回家的氣息撲面而來。由于昨天沒有午睡,工作一天后九點我就疲憊的在床上睡著了,今天起來精氣神十足,我們繼續去
今天是社會實踐的第十四天,是離回家的倒數第二天。今天我們依舊是早上5點起床,疲憊的身軀壓著我們不愿離開熟悉的床鋪。快速的洗漱
今天是社會實踐結束的后兩天了,我們今天回顧感覺時間過得好快呀,已經到了要結束的時候了,感覺十分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