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務中心負責人李淼瑤向實踐團成員們介紹了垃圾分類的現狀和相關知識。垃圾分類不是小事,它不僅是基本的民生問題,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物質消費水平大幅提高,我國垃圾產生量迅速增長,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也使環境隱患日益突出,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制約因素、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目前根據不同垃圾的利用價值將其分為四類,即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講到垃圾四分類時,志愿服務中心負責人向實踐團隊成員提出了幾種不同的垃圾讓成員進行區分。通過一個小小的提問來考察實踐團成員對于垃圾分類的掌握程度。
志愿服務中心負責人提到,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及通過分類投放,分類回收,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等環節,對產生的垃圾進行有效處置,是促進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積極方式,具有生態自然,環境保護重要意義,也是全民文明素質提升的重要表現,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是實施垃圾分類的主體,應自覺參與到分類實施中來,從自身出發,學習方法,掌握技能,開展實踐養成習慣,助力全社會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全面推開,全面落實。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大家攜起手來,將一件一件“垃圾分類”的事情辦實做好,我們就能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