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喜,金屬浮雕藝術家、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億凡浮雕》工作室創始人。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河南省文化產業研究會會員。多年來創作眾多優秀作品,深受業內人士好評,多次獲得行業大獎。
金屬浮雕是一種區別于鑄造的工藝,是在銅板上進行創作,利用銅板加熱后質地變軟,錘打后又恢復堅硬的特性,重復這一過程,最終制作出金屬浮雕、鍛銅雕塑等圓雕藝術作品或其它生活、工業用品,其制作難度相當大。在采訪過程中,劉福喜老師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創作經歷。他說:“在學習這門技藝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多的。因為我們祖上都是以鐵器鍛打為主,跟這種金屬浮雕的行業跨度是比較大的。雖然說都是制作金屬,但它們完全是兩個門類的工藝。在這中間,我做金屬浮雕這一塊兒當時遇到一些難題,這就需要冷靜地去思考,我記得有一兩年的時間,我中間都沒有動過一次錘子,就是在沉淀自己。后來經過這兩年的沉淀學習,才又重新開始動錘子,開始嘗試。隨著不斷地嘗試和沉淀,最終掌握了微表情變化的技法。”在劉福喜老師⾝上,我看到他對于⾦屬浮雕的熱愛和永不服輸的精神,“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這種堅守也讓劉福喜老師在傳承非遺的路上愈走愈遠。
性格使然,劉福喜老師一直是抱著玩兒的心態去制作金屬浮雕,但是,他仍會選擇不斷沉淀自己,在失敗中不服輸,努力把金屬浮雕做好,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會花費一年甚至兩年的時間,只為突破那個難點,持續不斷地走到今天。直到現在,他仍然感覺自己的技藝不是太完美,仍然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成長。這大概就是非遺傳承中所體現的“匠人”精神吧,精雕細刻、精益求精。
當問到金屬浮雕未來的發展問題時,劉福喜老師認為傳承之路會很坎坷。他表示:“傳承方面的困難還是比較多的。要耐著性子去做這一門技藝,每天都要去面對同樣的、重復不斷的工作,必須是對這門技藝很感興趣的人才會愿意去學習它。所以說我感覺傳承之路還是比較坎坷的。”這也是現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普遍面臨的現狀,通過這次采訪也希望能激起大家對非遺的興趣,讓非遺在經濟發展如此之快的今天能夠煥發光彩。劉福喜老師也會選擇繼續將金屬浮雕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如果有喜歡這門技藝的人他也愿意把自己所掌握的不留私的傳授給他們。有許多像劉福喜老師一樣的傳承人能靜下⼼來把⼿藝練到家、把作品做到位,這種“匠人”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通過這次采訪,大家對非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了解非遺,走進非遺,我們就會發現非遺所蘊藏的巨大魅力!不僅如此,更希望我國的非遺能在劉福喜老師這些優秀的傳承人手中越走越遠,讓非遺在未來的發展中得到更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