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當代紅色教育基地的研學教育情況與意義,推動中小學生追尋紅色足跡,體會先輩風骨,傳承革命精神,內化自身行動。7月15日,洛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深入革命基地·調研紅色研學”暑期社會實踐隊三下鄉信陽小分隊來到了位于河南省信陽市息縣的劉鄧大軍渡淮紀念館進行社會實踐,采訪了該館研學事宜的相關負責人員,并進行了實地感受,了解了在實際研學中會出現的情況,更有利于我們優化改善研學文化,發揮其更大價值。
我們知道,在解放戰爭中,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一個偉大的轉折點,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在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之前,軍隊面臨著一個巨大挑戰:渡淮!也正是劉鄧大軍在河南息縣渡淮的過程中,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值得我們學習的“紅色文化”。
在劉鄧大軍渡淮紀念館中,講解員介紹的第一個重點部分就是在劉鄧大軍搶渡淮河中的軍民情誼。其中重點提到了,1947年8月27日,劉鄧大軍渡過淮河前,其先頭部隊來到埠口村準備渡河。當地的村民們長期受共產黨教育的影響,自發的為解放軍扛樹木,做向導,修船只,綁竹排。盡管在支援的過程中有百姓因為躲不及國民黨的炮彈而喪生,仍不減百姓支援決心。參觀過程中,我們一邊聽著這樣悲壯的故事,一邊觀看著館內復原的渡淮作戰場景,我們仿佛也隨之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而這樣的軍民一心,正是因為解放軍為了民族、為了百姓的解放而戰,所以百姓擁護中國共產黨。把劉鄧大軍渡淮紀念館作為研學旅行的重要一站,可以讓學生們品味在解放戰爭時期,百姓對于解放軍戰士們的感恩之情,可以增強學生對共產黨得民心進而得天下的理解。
在實地考察中,我們發現館內基礎設施較為完善,能滿足基本研學需求。并且館內收集了大量珍貴文物,輔助于雕塑、繪畫、燈光、多媒體、4D動感、智能觸摸等現代藝術表現形式和手段,立體形象的再現了當年劉鄧大軍搶渡淮河千里躍進大別山的震撼場景,學生們身臨其境,更易使其深感戰爭殘酷,幸福來之不易,增生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通過紀念館負責人我們了解到研學活動多為學校與紀念館雙方聯合舉辦,經常于建黨節或寒暑假等具有紀念性的日子或學生假期進行,假期時家長帶領學生參觀為多。學生群體多是小學生和初中生,大多數是老師帶著來的,小學和初中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候,在參觀紀念館的過程中,老師能過通過結合課本,與紀念館的介紹相結合,向學生們介紹偉大的革命精神,讓學生們通過參觀紀念館,學習革命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可以理解高中生由于課業壓力等原因,不便組織參加研學活動。但學校負責人不妨將眼光放長遠一些,在繁忙的高中課業中,抽出一兩天時間,參加這種紅色研學活動,既使學生得以透口氣,又可以使其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個人素質,鞏固課本內容,可謂百利而無一害之事。
關于研學內容,工作人員表明,館校聯辦時比較正規,其多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場館組織解說員對學生們進行講解,用生動的文字盡量還原劉鄧大軍渡淮時的歷史,著重講解劉鄧大軍與當地老百姓的軍民情,增強學生們的愛國情懷。第二部分為學校自行組織,允許學生自由參觀,發表感想,使學生來之得物。當然,偶爾也有不一樣的內容,比如組織學生在館內進行志愿活動等,但很少發生。我認為這些內容對于來參加研學活動的小學生、初中生來說有些乏味了,這個年紀的學生們正處于青少年階段,想象力豐富,精力充沛,對于這種單單解說的活動可能會稍感枯燥。個人愚見,如果增加一些由學生自行組織的場景重現和扮演活動可能會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讓他們投入其中,從而能夠更好的了解渡淮戰役,并從中汲取紅色力量。另外,讓學生們自行發揮,根據史實創造一些故事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老師帶領學生研學時,多是老師自行對學生進行解說,并結合書本知識進行擴展補充,這使學生們能夠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結合,培養了學生們的核心素養,也加強了其愛國情懷。我認為這在私人研學活動中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而與家長一同前去研學的學生們,他們是否有所得極大程度的會受到家長以及自身興趣的影響。如果家長對這段歷史熟知并敬畏,那么孩子也能受到熏陶;如果只是象征性的走馬觀花的觀看,效果則是微乎其微。而在工作人員的敘述中,場館并沒有對這種來訪人員進行特殊關注,我們認為這是一種極大的損失。因為這種私人研學群體數量是龐大的,場館對其沒有關注,實在是遺憾。個人愚見,場館可以加強對此類研學人群的關注,在寒暑假等學生來訪研學數量眾多的日子安排解說員,場館方自行舉辦一些小活動,吸引學生們興趣,這可能并不能讓學生們有太多收獲,但至少能讓他們在這個場館內了解到這一段歷史,而不是毫無所得。而真正實現紅色場館的教育意義,我想這就需要場館繼續加強與各學校的合作,積極宣發,吸引更多人群前來研學,這是一條很長的路。
在此次實踐過程中,我們洛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深入革命基地·調研紅色研學”暑期社會實踐隊三下鄉信陽小分隊,通過調研紅教育學基地,關注中小學生對紅色基地的受益程度,向紅色教育基地的研學事業提出建議,期望其能更好地發揮研學基地傳承紅色文化的作用。(通訊員雷雪嬌、邵姍姍、孫心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