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為了更好地去深入了解黨史,感受先烈們的愛國之情,安徽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火傳窮薪社會實踐隊在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的了解,實踐團隊成員通過觸摸、聆聽、感知等,不同程度地了解了黨的歷史,努力做到知黨史敬黨史愛黨史。
歷史定格,英雄長眠。盡管先烈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歷史長河中,都是平凡而渺小的。“事物的量變必然引起質變”,當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匯聚成一個充滿革命熱情的長河,其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他們在危難之際義無返顧地將自己的每一個細胞、每一滴鮮血都交付于國家的興旺、民族的振興,交付給正義、真理,交付給歷史發展必然的民主;當其為這一切,不懼地獄烈火的煎熬,雖九死而不悔,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就由此而燃燒并發出永不熄滅的光華。
在風和日麗的清晨,實踐團隊成員義無反顧地朝著渡江戰役紀念館前進。進館后,我們便被館內大大小小的雕塑以及其對先烈的崇敬之情所打動。雖然是在燥熱難耐的夏天,我們也依舊能看到館內有許多人,有青年,有老人,他們雖年歲不同,但同以一種崇敬之情去觀館。當我們穿上志愿紅馬甲時,最初的欣喜之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轉化為敬畏之情,在我們為別人講解館內的紅色事跡時,也能感受到當初的革命激情,感受到血液的革命激情,以一種講解員的身份來看先烈事跡,心中更是感慨萬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我們后人砸爛了黑暗的舊世界,創造了一個幸福光明的新世界。

圖為實踐隊員在紀念館觀看紅色歷史 通訊員 王莉莉 攝
在毛澤東主席的詩里有這樣的幾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幾句詩體現了我們的紅軍在過草地,爬雪山的過程中,不因自然的阻礙而終止前進道路的精神。再往館內走,我們不僅被雄壯威武的雕塑吸引住了眼球,更是被旁邊的紅色文字所震撼所感動,上面清晰的記錄了每一個烈士生平的英雄事跡,我看到平時較為淘氣的孩子,在他們稚氣的臉龐上感受到了敬畏之情。我想,雖然他們倒下了,但有無數的后來者站了起來!他們的精神會為我們一代人,又一代人來傳承,并成為我們民族不屈不撓,國家不斷繁榮、富強最有凝聚力、戰斗力的心理支撐!不論,現在國際環境如何的復雜,不論前進的道路還有多少坎坷,有你們這些榜樣所賦予的力量,我們堅信:我們有勇氣,也有信心面對和戰勝一切我們面對的困難!
在渡江戰役紀念館內,不僅深刻地感受到了當時的革命熱情,也感受到了當時烈士為國捐軀的決心!當時,紀念館內有一個地方人頭攢動,我們好奇便走上前去,原來是一個烈士的英勇就義書,此書是寫給他年邁腿腳不便的老母親的,在信中,他寫道,“此次前去又不知何事才能歸家,但現如今中國生靈涂炭,正是我們青年兒郎沖鋒陷陣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兒不能退縮,也不想退縮,望母親在家中照顧好自己身體,倘若我有幸歸來,定向您描述戰場上的情形。”在書信外,有一行工作人員標注的小字,原來這個母親終歸是沒有等到他的孩子,我想,這位母親心中固然有遺憾,但同時也有驕傲與自豪!
一心向黨,永葆初心。輕輕地合上歷史的扉頁,一種自豪感悠然而生,這次紅色之旅雖然暫且告一段落,但我身處的社會與國家,總會時刻提醒我,要銘記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在不久的將來,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的民族復興大業貢獻出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訊員:王莉莉)

圖為實踐隊員在館外探討紅色歷史事跡 通訊員 王莉莉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