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蘊含著豐富厚重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學習國學經典,對于傳承美德、健全人格、陶冶情操、鑄造精神均具有重要意義。團隊成員從提升孩子們的人文素養出發,打造“圣賢之道”“經典之頌”“非遺之習”“禮儀之教”四位一體的特色課程,讓孩子們在厚重的文化氛圍中感受國學之美,傳承傳統文化。
圣賢之道——先賢智慧啟心靈
在“圣賢之道”專題中,團隊成員致力于構建孔子形象,弘揚儒者精神。“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那么,孔子為什么會成為中華人民世代尊崇的‘至圣先師’?”孩子們帶著這樣的疑問,隨團隊成員一起走進了“孔子課堂”。團隊成員結合《史記·孔子世家》中的文獻記載,向孩子們介紹孔子生平的奇聞軼事和儒家學派的中心思想。在學習“孔子學琴”典故的過程中,孩子們探究了孔子的治學精神與智慧哲思;在學習儒家思想的過程中,孩子們深刻理解了“仁”與“禮”的本質。
課程接近尾聲,團隊成員提出問題“你心目中的孔子是什么樣的?”孩子們積極踴躍地舉手回答。有的孩子說“孔子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爺爺”,有的孩子說“孔子是一位負責無私的老師”……團隊成員對孩子們的回答表示了肯定,并鼓勵他們學習孔子的治學精神,腳踏實地、勤學好問。“圣賢之道”幫助孩子們在心中樹立孔子形象,體悟先賢智慧,讓孩子們真正了解孔子、走近孔子。
經典之頌——詩文韻律伴成長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孩子們的朗朗書聲傳遍了校園的每個角落。“經典之頌”專題以經、史、子、集等中國古籍經典為內容開展國學教育,團隊成員組織孩子們晨讀《論語》,加深對儒家思想的理解。課堂上,團隊成員以孩子們耳熟能詳的《詩經》選篇《關雎》為例,讓孩子們在唱誦中領會古詩文的韻律美。團隊成員依次播放上古、中古、近古版本的《關雎》,并詳細講解了其中的古音差異和斷句知識,同學們跟著朗讀示范一字一句地跟讀,朗朗讀書聲中傳遞的是對經典的珍重與愛護。
緊接著是傳統故事趣味辯論賽環節,孩子們圍繞“愚公應該/不應該移山”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反方的孩子認為愚公應該采取更靈活、更取巧的方式解決問題,正方的孩子則認為愚公移山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最后,在團隊成員的引導下,雙方就實現“新時代愚公精神”達成共識。在辯論的過程中,孩子們增進了愚公精神的理解,在傳統文化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化作前行的堅定信念。
非遺之習——民間藝術煥生機
在“非遺之習”專題中,團隊成員通過皮影戲、刺繡、木雕、泥塑等民間傳統手工藝引出“非遺”主題,并提問孩子們還知道哪些其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孩子們踴躍回答,有人回答“京劇”,有人回答回答“濰坊風箏”,甚至還有人回答出了“太極拳”。團隊成員一一表揚了孩子們,并告訴大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孩子們更要學習非遺,將這種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隨后,團隊成員選取同學們非常熟悉的民間手工藝——剪紙進行詳細講解,以冬殘奧會的吉祥物雪容融身上的剪紙元素為引入,向孩子們講解了剪紙中的吉祥寓意。在講到春節的剪紙風俗時,有同學還主動站起來給大家介紹“福‘倒’了”的歷史典故。對剪紙藝術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團隊成員就為孩子們發放彩紙和剪刀,從折法、畫法到剪法手把手教同學們剪窗花,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盯著團隊成員手中的步驟,一朵朵精巧的窗花在他們手中盛放開來。在實踐的過程中,民間藝術在新一輩年輕人的手中煥發新的活力與光彩,而孩子們也感受到了非遺技藝所蘊含的文化精髓。
禮儀之教——文明之風永傳承
中國泱泱五千年,始終遵循著“重禮”傳統,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之稱。團隊成員圍繞“傳禮”“承禮”“踐禮”開展“禮儀之教”模塊,引導孩子們學習禮儀,將禮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課堂伊始,團隊成員給孩子們介紹了“個人道德”與“社會公德”,包括在公共場合的儀容、舉止、談吐、待人接物等。在上課的過程中,孩子們始終保持標準的坐姿,抬頭挺胸,目光炯炯地看著老師。接著,團隊成員又結合《中國少年先鋒隊隊章》,向孩子們介紹了少先隊的禮儀,并邀請孩子主動走上講臺向大家演示少先隊隊禮。最后,團隊成員用“孔融讓梨”的故事為課堂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鼓勵孩子們像孔融一樣學會尊老愛幼、互相禮讓。
“春風化雨潤桃李”支教團的“國學進校園”社會實踐活動以國學經典為核心構建傳統文化課程,以“扎實有效”為目標構建特色活動體系,以“精準適合”為基準實施多元德育路徑,探索思政教育與傳統藝能融合新模式,引導孩子們“學”國學經典、“唱”國學經典、“誦”國學經典、“演”國學經典、“書”國學經典,培養“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青少年,以傳統國學點亮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