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知識,踏尋紅色基因,助力鄉村振興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金融則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為鼓勵高校學生到鄉村廣闊天地砥礪成長,在祖國大地上書寫鄉村鄉村振興的青春華章,7月12日至7月13日,中國建設銀行湖北分行與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聯合開展“金智惠民-鄉村振興”萬名學子暑期下鄉實踐活動,組織實踐隊伍前往隨州市洛陽鎮九口堰村實地考察,深入農村基層調研鄉村發展情況,了解鄉村發展需求。
九口堰村憑借歷史及地理優勢,發展農村旅游業與智慧農業,建成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五師紀念館,每年都會有幾十萬黨員到當地學習。此外,九口堰村依托食用菌、獼猴桃、泉水柑發展形成特色產業,經濟效益顯著。
鄉村振興有道,青年廣播惠民
通過與當地村民交談,實踐團隊了解鄉村產業發展進展、統計村民經濟收入情況,當談到九口堰村未來的發展時,九口堰村村委書記代道明表示,隨著旅游業和農業的發展,目前有許多年輕人選擇返鄉創業和工作,此外,當地還吸引了一批“新農民”,他們運用先進的農技知識和科學的管理模式助力當地的發展建設。代道明表示歡迎華農學子前往九口堰村開展實踐活動,并表明了對當地未來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實踐團隊通過整合具體信息分析出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了解村民實際需求。來自農學專業的張巖萌同學了解到:“當地大部分村民以外出打工維持生計,小農戶承包土地主要用于自給自足,這與我們調研前的預期不太符合。未來,我們需要更加深入了解農戶的真實生活狀態,更加地貼近民眾。”
在村委會廣播站,實踐團隊成員共同舉辦了“惠民小講堂”。他們從謹防網絡詐騙,疫情防控等五個方面對村民們進行科普宣傳。來自智慧農業專業的張澤雷同學表示,實踐團隊致力于以廣播的形式貼近農民、貼近村委,以親切而有力的聲音對當地村民進行知識宣傳。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目前在當地村委會工作的工作人員對實踐團隊下鄉走進村委會的行動表示贊賞和鼓勵,并以自身為例激勵同學們在未來的學習和實踐中更加努力。
聚焦產業模式,實現菌菇致富
實踐團隊抵達九口堰富民蘑菇合作社產業基地,隊員們參觀了基地內部、展示大棚和處理車間,合作社工作人員詳細介紹了蘑菇種植中制作棒、接種、分層式種植的要點。
對于合作社產業基地模式問題,合作社工作人員從花菇和板菇的選優條件談起,講述了食用菌品質和經濟效益的具體情況。包括針對農戶直接自產自銷效率較低、品質難以保證等問題,合作社產業基地實行“五個統一”方法即統一制棒、統一點種、統一分級銷售、統一建棚、統一技術指導,該模式相較于過去種植方式更加規范合理收益更高。
隨后,同學們乘車來到九口堰村湖北麒寶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李經理介紹到,公司引進國際先進生產加工技術及高新設備,設立專業化車間,嚴格依照食品生產準則進行生產,產品暢銷新加坡、美國等眾多國家和地區。同時,隊員們還了解到,香菇加工產品豐富,市場潛力巨大,麒寶泉公司作為湖北菌類加工的龍頭企業,積極迎合市場需求,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爭取將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強。
追尋先烈足跡,弘揚紅色精神
在參觀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紀念館時,紀念館中一幅幅的情景中彰顯出李先念所帶領的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作戰分析、生活及組織教育氣息,直觀體現出當時新四軍從160余人到近16000人的壯大過程,據講解員描述,有一位老革命家在看到參謀長作戰房間時,想到了抗戰的情景,不禁流下了眼淚。
隨后,實踐隊員們前往參觀新紀念館。通過一張張歷史事跡、人物照片和文物,深刻了解到隨縣當時新四軍作戰路線分布和戰略方針,展現了新四軍第五師的抗戰歷史、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等。在新紀念館前,隊員們和建行工作人員瞻仰了革命先烈的雕像,并在革命雕像前進行了宣誓。在拜讀了九口堰村新四軍第五師歷史后,這些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以及浴血奮戰的抗戰歷史喚醒了我們心中的紅色基因,踏尋了這片紅色土地后,無不令每一位隊員肅然起敬!
建行帶隊老師向我們介紹道,建行實施“三大戰略”、建設“勞動者港灣”、以“裕農通”引金融“活水”,搭場景、建平臺、推產品、送智慧,逐步探索出一條新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可持續之路。此外,“金智惠民-鄉村振興”學子下鄉實踐活動為學子們了解社會、參與公益、助力惠民、錘煉自我、發揮專長、服務社會提供廣闊的平臺,有效促進新金融“活水”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地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