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韻悠悠:歲月長河中的新村記憶
在社會實踐的調研過程中,實踐隊員首先來到了村民劉爺爺家,劉爺爺是新村德高望重的主干人物,他見證了新村從舊貌到新顏的蛻變,劉爺爺告訴實踐隊員們:“新村從沈疃搬過來到現在至少得有個六十個年頭了,可以說我是跟著新村一起長大的,從過去那種土路,那種小平房,再到現在你們看看新建的樓房,什么樣子的新村我都見過……”根據劉爺爺的介紹和新村志的記載,實踐隊員了解到新村自1961年搬遷至此,不斷開拓創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面貌日新月異,過去新村土地貧瘠、野草叢生,住房環境雜亂無章,經濟發展落后,但在一代又一代“村兩委”帶領下,積極開墾荒地、改良土壤,對住房進行整體規劃,注重農業結構調整,進行經濟轉型、多種植經濟作物,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目前新村不僅是鄉村振興的典范更是被評為了“市級文明村”、“市級生態文明村”等。
后來劉爺爺還說到:“新村從過去到現在,各種特色的農產品都種過,最開始的時候種蘋果,后來又改種了桃子和梨,種這些東西的時候我還年輕我都還參與過,現在開始種獼猴桃和小柿子,現在我雖然是種不了,但我也是作為股民參與其中啊,作為這新村的其中一員,就要有這種思想覺悟,時刻參與到新村的建設之中啊。”

實踐隊員為了進一步更好地了解新村特色農產品的發展情況,在村民的建議下找到了村民合辦的山東山河獼香農業合作社的股民李女士了解相關情況。李女士在分享的過程中,臉上是滿滿的自豪與幸福:“我們種植的獼猴桃的品種是軟棗獼猴桃,這種獼猴桃個小但很甜,而且沒有毛,簡單洗一下,一口一個剛剛好。”在與李女士交談過程中,實踐隊員還了解到:“我們村大概在2018年的時候,村民共同合資創立了山河獼香農業合作社,流轉了南湖鎮的一千多畝土地用于種獼猴桃,為此還請來了專業的技術人員來指導,選的也是新培育的優良品種,還采用了滴灌技術,后來因為這個事我們還上了好幾次報道呢,現在我們也開始嘗試更多的新方法的,今年我們就開始種小柿子了。”
實踐隊員在查閱當時山東電視臺、日照電視臺、《大眾網》等眾多媒體的相關報道后發現,合作社采取了多元化經營方式,直銷鮮果或者進行產品深加工,同時還開發了產業園生態旅游項目,建設了配套的農家樂、旅館等,便于游客體驗采摘、游玩。現在合作社每年的純盈利高達400萬元左右,每位股民都有分紅和福利。通過調研實踐隊員也發現,大部分村民都對合作社持支持的態度,紛紛表示自己在合作社的帶領下生活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紅火。

實踐隊員在調研時正值年關,正好遇到了山河獼香合作社正在為村民們準備年貨,面粉、雞蛋、花生油……各種日常用品一應俱全,甚至有時還會發放甜玉米、優質地瓜等農產品。不僅是這些福利,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也在不斷地完善,照顧到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實踐隊員在實地調研中發現,不僅村子里所有的路都是平整的水泥路面,而且還增添了許多健身器材、運動場地等來豐富村民的日常生活。對于學前教育方面,新村也設立了新科幼兒園,在醫療衛生方面,也有專門的香河街道新村衛生室。在對農戶的調研中,農戶表示村委會還會考慮到村民的勞動就業問題,對于失地農民會對他們進行培訓,鼓勵他們加入到特色農產品的種植之中。甚至實踐隊員還發現對于那些出行不方便的老年人、殘疾人等,還開設了送菜到家的服務。新村的合作經濟正在不斷地大步向前邁進,村民的生活也正在逐漸的富起來、好起來。


(通訊員 田如玉)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