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學生的號召,2025年2月5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情系三農”社會實踐隊隊員奔赴青島市李滄區下河社區,探尋人口流動與鄉村振興的核心密碼。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鄉村與城市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許多傳統村落經歷了從鄉村到社區的轉變。下河村,一個曾經以農業為主的傳統村落,如今已蛻變為現代化的下河社區。這一轉變不僅反映了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也展現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初步成果。本次寒假社會實踐以下河村的蛻變為主線,探討人口流動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重點關注原居民回流、生活條件改善以及城市發展對鄉村的影響。
從村到社區:下河村的城市化進程
下河村位于城市邊緣,過去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要經濟來源。隨著城市擴張,下河村逐漸被納入城市規劃范圍,基礎設施得到顯著改善。道路拓寬、水電供應穩定、通信網絡覆蓋等現代化設施的引入,使下河村逐漸具備了社區的功能。2015年,下河村正式更名為下河社區,標志著其從傳統鄉村向現代化社區的轉變。
這一過程中,人口流動是重要的推動力。許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導致村莊一度出現“空心化”現象。然而,隨著社區建設的推進,部分外出務工人員開始回流,他們帶回了城市中的先進理念和技術,為社區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原居住人民回流:鄉村振興的新動力
下河社區劉德海先生向實踐隊員介紹,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下河社區帶來嶄新的發展機遇。政府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改善社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吸引眾多原居住人民回流。這些回流人員中,既有在外務工多年的中年人,也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他們不僅為社區帶來勞動力,還帶來發達城市中先進的理念和技術。例如,一些年輕人利用互聯網平臺推廣下河社區的特色桃樹產業,開辟了新的銷售渠道;還有一些人將城市中的管理模式引入下河社區,提升了社區的管理效率。這些變化不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條件,也為下河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生活條件改善:鄉村振興的直觀體現
從下河村到下河社區的蛻變,最直觀的體現是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過去,村民主要依靠農業收入,生活水平較低。如今,隨著社區經濟的發展,居民的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社區內建成了現代化的住宅小區,居民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此外,社區還配備了學校、醫院、超市等公共服務設施,滿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社區還引入了垃圾分類和污水處理系統,提升了環境衛生水平,為居民創造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
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的互動:下河社區的啟示
下河社區的蛻變是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互動的典型案例。城市化進程為鄉村帶來了發展機遇,而鄉村振興戰略則為鄉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這一過程中,人口流動起到了橋梁作用。外出務工人員將城市中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帶回鄉村,推動了鄉村的現代化進程;而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則為鄉村發展提供了保障。
下河社區的成功經驗表明,鄉村振興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還需要充分調動原居住人民的積極性。通過改善生活條件、提供發展機會,鄉村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流,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次實踐活動圓滿完成,通過實地采訪、就地考察,實踐隊員們親眼認識到由下河村到下河社區的蛻變,這是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縮影。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吸引人才回流、提升生活條件,鄉村可以實現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未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更多像下河村這樣的鄉村將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實現振興戰略貢獻力量。(通訊員 劉曉然)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