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螺洲鎮——帝師之鄉,譜寫振興新曲
2月6日,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巍巍老師帶領實踐隊到達螺洲古鎮進行現場學習。一踏入古鎮,隊員們便被其獨特的水鄉風貌所吸引。螺洲地處福州南臺島東南端,四面環水,由烏龍江泥沙沉積而成,雖面積不大,但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這里不僅自然風光優美,還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素有“帝師之鄉”的美譽。
實踐隊首先來到陳氏宗祠,這座始建于明嘉靖后期的祠堂,承載著陳氏家族數百年的歷史。其建筑風格獨特,門樓上方懸掛著清代名臣左宗棠所題的“螺江陳氏宗祠”橫匾,兩側是李鴻章手書的楹聯“冠帶今螺渚,詩書古潁川”,彰顯著家族的榮耀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祠內還保存著眾多名人題匾和楹聯,如道光皇帝為刑部尚書陳若霖七十壽辰御賜的“福壽”字,以及宣統皇帝溥儀贈太保、太傅陳寶琛的壽聯等。此外,祠堂內設有“文典之家”,陳列著陳氏族人參加會試、鄉試的試卷及著述、科研成果等,進一步展現了其濃厚的文化氛圍。


第二部分:林浦村——古韻傳承,探索發展新篇
結束對螺洲古鎮的調研后,實踐隊來到城門鎮紹岐村、林浦村實地調研,探索古建筑活化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在紹岐村,通過展館工作人員介紹,實踐隊成員們深入了解紹岐村千年古村的歷史興變,圍繞紅色文化、非遺傳承與產業發展進行深入考察。聆聽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了解其在地下黨工作中的關鍵作用;欣賞安南伬、十番音樂等表演,探尋其傳承困境與發展機遇。安南伬起源于南宋末年,是當地民眾慶祝豐收、歡度節慶的民間音樂,其演奏樂器豐富,曲調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歡悅,但如今面臨著傳承人才短缺等問題。


實踐意義:傳承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本次實踐對城門鎮和螺洲鎮古建筑的調研,對傳承文化、推動鄉村振興意義重大。這些古建筑是歷史見證者和鄉村文化載體,承載著人們的記憶與精神寄托。保護和開發古建筑,對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村民文化自信至關重要。
通過本次實踐,隊員們意識到保護和傳承古建筑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未來,隊員們將持續關注傳統村落古建筑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