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隊駝鈴傳古意 云窗星盞照今程
在千年商埠周村大街的青石板路上,歷史與現代的碰撞正激蕩出鄉村振興的鏗鏘回響。2025年1月31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情系三農”社會實踐隊走進周村大街,以“人口流動與鄉愁記憶”為切入點,探尋這座百年古街如何在數字化浪潮中守護文化根脈,又如何以創新思維激活老街新生。一訪街巷:古建修繕織就“歷史經緯”
“68處文保單位全部完成‘針灸式修復’,木雕、磚刻的百年紋樣一寸未改。”站在“今日無稅碑”前,大街社區黨委書記孫文斌向實踐隊員展示修繕對比圖。成為5A級景區后,周村大街啟動史上最大規模保護工程:青石板路下埋設智能排水系統,暴雨天積水問題徹底解決;沿街商鋪統一懸掛仿古匾額,裸露管線隱身于木質廊檐;匯龍湖公園新增霧森裝置,冬季清晨薄霧繚繞如水墨畫卷。
數字化治理同步滲透街巷肌理。實踐隊員觀察到,游客服務中心的智慧大屏實時監測古建筑溫濕度、游客熱力分布及商戶誠信指數。“這套系統讓老街‘會呼吸’。”孫書記舉例,智能傳感器曾預警“狀元府”西廂房梁架微傾,工作人員接到預警后及時搶修,避免坍塌事故。2024年,41名返鄉青年中,16人投身古建修繕與文化研學,為老街注入“青春守護力”。
二探業態:老字號解鎖“破圈密碼”
走進“瑞蚨祥”綢布莊,第五代傳承人周明陽正指導學徒用3D量體技術定制旗袍。“過去量體裁衣需三天,現在十分鐘出數據,線上復購率漲了四成。”百年老店推出“絲綢盲盒”,將非遺云錦剪裁成手機殼、書簽等潮品,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
隔壁的周村燒餅博物館內,AI烤爐與手工作坊僅一墻之隔,機器日產2萬張保供應,老師傅仍堅持用棗木搟杖制作“限量版”。“工業效率與匠人精神,缺一不可。”館長李振華說。文旅融合更顯新意:VR眼鏡讓游客“穿越”明清旱碼頭交易絲綢;星空茶院架設天文望遠鏡,
推出“冬夜觀星煮茶”套餐,節假日預約排至春節后。
三觀生態:山水人文共繪“古街新卷”
清晨的匯龍湖公園,晨練市民隨音樂噴泉舒展筋骨。這座曾淤塞的舊魚塘,經生態改造后成為“城市會客廳”——通過水幕投影重現商隊駝鈴往事,霧凇掛枝時宛如瓊花綻放。“夏天看噴泉,冬天賞霧凇,周村人終于有了自己的‘四季客廳’。”管理員張偉笑道。
生態理念浸潤產業血脈。舊倉庫改造的“零碳展廳”內,光伏板年減碳12噸,游客掃碼可見周村燒餅從麥田到烤制的碳足跡。“綠色不僅是口號,更是可追溯的生命周期。”實踐隊員在筆記中寫道。
四問民生:溫情治理筑牢“幸福基底”
“閨女你看,社區給裝的‘防跌手環’多靈光!”78歲的獨居老人趙大娘演示智能設備。趙大娘兒子在青島務工,通過小程序實時查看母親健康數據。“村里有遠程診療,每周還有志愿者送餐,孩子在外也安心。”
社區服務中心里,二孩母親劉女士正咨詢教育政策:“大街小學師資弱,但明年要引進名師工作室......”黨委書記孫文斌回應:“我們與淄博實驗中學共建教育聯盟,春季開設‘云課堂’,用優質資源留住年輕家庭。”
走訪中,一組數據引發實踐隊員深思:2024年戶籍人口回流率達15%,但青壯年外流仍占9%,青壯年外流使得‘一老一小’照護問題凸顯。“留住人,關鍵解決‘一老一小’痛點。”孫書記指向在建的醫養中心,“這里提供托幼服務和康養床位,讓三代人各得其所。”
在千年肌理中生長未來
通過此次調研,實踐隊員認識到周村大街在數字化浪潮中守護文化根脈的同時,也通過創新思維激活了老街的新生。未來,應繼續加強數字化治理與生態保護,吸引更多年輕人回流,助力鄉村振興。暮色中的周村大街,紅燈籠次第亮起,智慧大屏閃爍的數據與更夫梆子聲奇妙共鳴。無人機俯瞰匯龍湖,畫面里既有霧凇掩映的百年字號,也有光伏板覆蓋的零碳展廳;既有VR眼鏡中的商隊駝影,也有社區食堂升騰的飯菜熱氣。這座千年商埠用行動詮釋:鄉村振興,從不是拆舊建新,而是讓歷史的每一道褶皺都承載起時代的分量。(通訊員 李孟柯)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