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剛上大一的萌新,我還是堅定地選擇了支教,初高中的時候,我還從來沒有支教的經歷,雖然一直心馳神往。我知道,對于所有的事情,第一次都是最難的,缺少的經驗、未知的考驗……我依稀記得有一個段子說“一件事情,只有零次,和無數次。”支教也是我一直以來堅持想做的事情,所幸我邁出了第一步。或許下一次,我還會選擇面試支教,在暑假,在下一個寒假,在下一個暑假,或許可以去線下……
這一次長清的支教改成了線上,也開心也難過——開心的是,我可以在家中自由支配時光了,但是不能面對面交流、互動有障礙的壓力還是涌上來。我想方設法地設計互動——從投票,想到了小組討論……但是事實證明,最好的辦法就是順應自然,而不是“設計”,第一節課的時候,有一位小朋友很積極,對我提出的問題都踴躍的發言,讓我感受到了頗多動力,讓我感到欣慰——原來我的課也不是一個人的演說了,而是雙向的、有感應的!
即使是有推薦的課件網站,我還是選擇了自己做PPT,就算這會消耗很多精力,因為我深知自己創造的才有意義。想到了每一堂英語課前的8分鐘pre的噩夢,我就激勵自己,如果我連45分鐘的“pre”都戰勝了,又怎會害怕8分鐘的pre呢!從模板到字體,從切換到動畫,從柔化邊緣到嵌入視頻,我都想著把PPT做的有趣好看一點,讓同學們不要視覺疲勞,雖然過程很累,但是頗有成就感。
我從來不覺得實踐活動會影響我的學業成績,反而會鍛煉我自己。就像是今天上午的英語課,當我和同學們互動的時候,提到了大家平時彈奏樂器,我講到,彈奏樂器的英語一定要加the,比如play the piano,play the guitar....后來我問大家還有什么,給大家翻譯一下,一位同學突然說出來一句“笛子”,讓我頭腦驟停——巧了,這是我所不知道的詞匯。
后來查完詞典之后,我感覺到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我還是翻譯系的學生,五年級的學生沒有想象之中的幼稚、天真,相反,我感覺他們是朋友,會促使我前進的那種。我也從每一節課中補充自己,增加自己的知識面,我發現他們在學習,我也在學習。
第一個學期課業中,我很喜歡語言學當中的“二語習得”這一模塊,或許以后我還會選擇語言學,選擇linguistic,或許會選擇Language Acquisition,研究兒童的語言習得……不管以后選擇什么領域,我都感覺它與我的支教經歷聯系密切,所以我會在與兒童交流的時候,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學習過程……或許對我日后的研究有所幫助。
準備了一個月的期末周,在最后一門課考完如釋重負的那一刻,本來想象著如何在寒假里大吃大喝,大玩大樂。但是感謝支教,警醒著我繼續規律作息,警醒著我任何時刻都要做有意義的事情,這段經歷,必將使寒假的平凡日子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