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重要途徑和重要戰略之一。2014年我國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進一步明確了未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新型城鎮化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和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及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國家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縣城作為城市和農村地區的空間聯結點,起著承上啟下、支援城市和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符合“核心—邊緣”理論以及“亞核心”理論的核心思想。
“日新月著”實踐隊成員來到作為邊緣地區的西北崖村,探究“亞核心”莒縣對西北崖村的作用。成員們先觀察了該村的村容村貌,對西北崖村整體面貌及其中的基礎設施及公共設施有了基礎的了解:發現該村子是清一色的平房,公園等公共設施完善,有較多小型超市,水、電等基礎設施也較為完善,隔幾十米就有一個自助售水機……
隨后成員們對村民進行了隨機采訪,對該村子產生了更深入的了解。實踐隊成員在對村民們的隨機采訪中了解到:西北崖村近年來發展迅速,居民幸福感大大提升,村中水、電、網、氣全部覆蓋,且有較多公園供人們娛樂休閑,村民生活便利,購物方便,小物件在村中購買,特殊物件則去縣城里購買,且隨著經濟發展,村中一些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去離家較近的大中城市或縣城打工,眾多居民也表示在農閑時會一家人去縣城里購物、娛樂。縣城是介于城市和農村地區的次級區域,是承上啟下的緩沖區域,具有空間載體優勢,對農村地區有著承接作用。農村地區作為邊緣地區,其產業基礎、人口規模等又遠達不到服務城市支援城市的要求,因此,農村地區有待進一步依托新型城鎮化發展實現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總而言之,通過在核心區外圍的局部邊緣區內以縣城為依托所建立的次級核心,可通過極化效應聚集周邊地區資源,形成產業集聚。從而實現從資源優勢培育、資源優勢向區位優勢轉化再到區位優勢極化這樣一個有序的過程——縣城在推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實現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緊接著,實踐隊成員們來到了西北崖村村委辦公室,對西北崖村的基層干部們進行了訪談。訪談內容為縣城對西北崖村發展的影響。在訪談中隊員們了解到西北崖村所屬的莒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西北崖村的經濟發展也起到了巨大作用:許多西北崖村村民去縣城里打工,這解決了村中部分人的就業問題;西北崖村在縣城的輻射帶動作用下與縣城形成了上下游的產業鏈關系,村里新建了眾多工廠,既解決了村中大量土地閑置的問題,又為村中許多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問題;新增加的一些城際公交更加密切了莒縣與西北崖村的聯系……新型城鎮化的本質是以人為本,結合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可以對新型城鎮化的引力作用進行闡釋:隨著工業部門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以及農業部門生產效率的低下,廣大農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處于“隱性失業”或者“無效勞動”的狀態,如果國家政策允許農民自由遷徙,則農村剩余勞動力供給無限,為城鎮化發展提供了動力。如果縣城具有相應的產業基礎,或者愿意將這些產業轉移去農村,那么就業機會就會大大增加。發揮縣城的“亞核心”作用,可通過特定工業產品生產體系的構建、特定服務產品供給體系的構建和社會保障體系構建實現。
對西北崖村的實地調查不僅是一次實踐活動,更是一次十分難得的學習機會。實踐隊成員在結束調查后發表自己的見解稱:新型城鎮化是從實際著手解決的以縣城為核心的廣大縣域的經濟發展問題。通過政府作用,擴大縣城就業、解決就業壓力問題,并利用自身農民市民化問題擴大內需,進而以基礎設施建設消化過剩產能,最終通過以縣城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模式,可以推動我國經濟結構更為公平、合理、高效,實現新型城鎮化發展和縣城經濟社會發展的共贏。本次實踐活動激勵著實踐隊成員努力學習充實自己,為新型城鎮化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