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你們眼中的河源是怎么樣的呢?”在帶領學生們基本了解當地方言和普通話的異同后,支教團隊開展了“為家鄉撰寫導游詞”這一語言技能實踐課程,通過情景模擬、案例教學、講練交叉等形式,鼓勵學生在導游詞寫作中深入發掘家鄉文化特色和資源優勢,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同時在講演練實踐中提高信息處理、口語交際、應用文寫作等方面的素養。
此次授課主要分為家鄉文化概覽、導游詞寫作講解、導游模擬實踐三個環節。課堂伊始,支教老師何淑穎精心設置了“赤言旅行社導游招聘”的情景,以例示解、以問促答、寓教于樂,以生動活潑的宣講語言和豐富多樣的互動形式帶領學生走進河源當地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邀請孩子們介紹自己喜愛的家鄉風景名勝或人文美食。通過播放河源美食和美景宣傳片,孩子們零距離觀景河源,去看山水秀麗的萬綠湖、歷史悠久的佗城;沉浸式尋味河源,去品鮮嫩的水晶雞、香噴噴的糯米飯。這是他們第一次在課堂上聆聽鄉音、觸摸鄉史、體悟鄉情,在宣傳片的渲染下,孩子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
要勝任“赤言導游”,除了要深入了解家鄉文化,還要掌握導游詞的寫作方法。接著,支教老師便從語言特點、通用結構、內容要求、格式規范、范文展示五個方面由淺入深地講解和示范導游詞寫作,把“大主題”化作“小切口”,給孩子們送上“理論大餐”。知行合一,理論的深入離不開實踐的推進。學會了導游詞的寫法,“小導游們”躍躍欲試,支教老師趁熱打鐵,引導孩子們靜下心來選題和選材,開始構思具有個性的家鄉導游詞并動筆成文,在學思結合中開拓視野、啟迪思維。
正如志愿者老師何淑穎所言:“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我們的點滴進步匯聚起來,將對推動家鄉振興和文化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傳播好河源聲音,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根和魂,更離不開每一位未來的文化詮釋者、傳承者和發揚者的努力。采訪中,孩子們紛紛化身小導游,為家鄉代言,向記者介紹了許多饒有風味的當地美景美食。提及這堂課的收獲時,一位同學說:“雖然我是土生土長的河源人,但今天老師的講授讓我對家鄉又多了一份熱愛和了解,我腦海中浮現出了一個新河源,我們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立志承載起河源嶄新的明天。”
此外,為更好驗收授課成果,豐富校園精神文明建設,赤言隊在7月18日至7月24日期間,在喜馬拉雅APP上創立了以“鄉約河源——我為家鄉代言”為主題的“鄉言”電臺,以師生為主體,以“根植家國情懷,推動鄉村振興”為導向,從撰稿到錄制都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旨在創新文化傳播的媒介和路徑,推動推普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打造極具辨識度的“河源名片”。自電臺開播以來,學生們積極踴躍地參與到每日供稿和線上線下采訪中,截至目前播出節目7集,累計播放量近千次。師生攜手打造“河源鄉音”和“文化音旅”,實現了雙向奔赴。
這個夏天,這支有力量、有溫度、有擔當的青年隊伍,深入基層和教育一線,結合“五育并舉”理念開展紅色文化系列課程,以學習紅色文化、厚植家國情懷為出發點,鼓勵孩子們以矢志不渝之品質,接續奮斗之膽魄,傳承中華優秀語言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看見孩子們逐漸投入到火熱的文旅實踐和文化傳承中,有一份熱,發一份光,支教老師們感到由衷的欣慰。在助力鄉村振興的路上留下青春印記,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躬身向桑梓,我們的腳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