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民族復興的前提是鄉村振興,少數民族地區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和難點,產業興,則鄉村興,民族地區產業發展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探尋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獨特路徑,總結相關優秀經驗,提出有關對策建議。2023年暑假期間,廣西師范大學產業振興“青馬”先鋒隊赴資源縣中峰鎮開展民族地區特色產業調研活動,總結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優秀經驗,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民族地區引校企,特色產業有合力。
產業振興“青馬”先鋒隊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鄉村振興重點村——資源縣社嶺村,依次對政府工作人員、企業負責人進行有關本地特色產業發展的訪談。據了解,資源縣社嶺村因地制宜,將生態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培育了鄉土特色鮮明、主導產業突出、質量效益較高的產業。構建“一村一品一特色”產業發展格局,打造虹鱒魚高山冷水魚生態養殖為核心,以風力發電、沃柑種植和肉豬養殖項目為補充的復合新模式。
在與資源縣社嶺村駐村第一書記代書記的座談中,團隊成員了解到發展一個村,首先是要發現本村自身的獨特優勢。社嶺村背靠貓兒山,優質的水資源豐富,水質清澈,富含礦物質,具有發展高山冷水魚產業的獨厚環境。“好山好水育好物”,社嶺村依靠優越的生態環境與水質資源,積極發展高山冷水魚產業。依托“合作社+企業+高校+農戶”的養殖模式,與廣西師范大學簽訂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協議,建立高山冷水魚高密度養殖產學研基地,形成穩定合力,推進高校輸出,給社嶺村的發展規劃、人才支持、產銷供給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該產業已成為社嶺村的支柱產業之一,切實拓寬了群眾在當地就業和增收致富的渠道,發展壯大了村級新型集體經濟,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在對企業負責人張總訪談時,團隊成員了解到企業為高山冷水魚的養殖提供專業技術支持,派遣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兼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方式,每天與養殖人員進行溝通,及時有效解決相關技術問題,保障養殖產業穩定發展;同時配有水溫檢測器、自動抽水機等較為完備的硬件技術設備,減少了勞動力的投入,促進養殖產業高效發展。
“下一步,社嶺村高山冷水魚高密度養殖基地將會把冷水魚養殖業與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不斷加大投資生產力度,提高單產,全力發展,讓高山冷水魚養殖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廣西師范大學駐資源縣中峰鎮社嶺村第一書記 代猛說。
民族地區引資金,特色產業有助力。
產業振興“青馬”先鋒隊隊前往大莊田村村委拜訪村干部,與王副書記進行了一場“隨走訪談”。團隊成員跟隨王副書記的步伐,沿著村里的騎行綠道繞村而行,了解到大莊田村特色產業的相關發展概況:總體而言,大莊田村實行“種植業+旅游業”的發展模式,以紅提為主,兼有羅漢果、獼猴桃、蜜梨等作為特色產業產品;同時,大莊田村依托種植業,發展集休閑采摘、鄉村田園景觀等為一體的旅游產業,建設“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
大莊田村統籌使用財政銜接資金和粵桂協作資金2.13億元,實施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項目235個,圍繞中峰鎮發展“五大定位”,推動中峰鎮“資水丹霞”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駛入快車道,兼以工業化的理念,產業鏈的思維,創新成立資源農業投資有限公司,實行參股不控股,打造全產業鏈農業龍頭企業,堅持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建設,打造資源中高端農產品品牌。
通過與王副書記的溝通對話,團隊成員還進一步了解到大莊田村自被確定為鄉村振興重點村起,就獲得了來自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幫扶。政府工作人員自上而下,統籌規劃建設美麗鄉村,五彩的農民豐收墻繪、整潔清爽的地面、整齊排列的太陽能電燈,無不是全村辛苦付出的體現。在“隨走訪談”途中,團隊成員還發現了該村建有“黨員責任區”,團隊成員頗有感觸道:“大莊田村如今特色產業的興旺發展離不開全村各個成員的共同努力,正是在本村黨員干部的先鋒模仿帶頭作用影響下,才有了廣大村民的大力配合,凝聚了民族地區的向心力,為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真正合力!”
企業作為市場活動的主體,在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大莊田村相關特色產業企業段負責人談到,“起步之初是因為鄉土情懷”,從一開始的三人合伙建設,到逐步形成的深加工產業鏈過程中,離不開黨民兩方積極性的發揮,更離不開對兩個“標準化”、兩個“不使用”與一個“合作”的堅定技術追求。此外,段負責人還明確指出,未來將進一步)創新擴大銷售渠道與模式突破難題,并對未來特色產業的數字化發展提出了新的期待。
點綠成金,方興未艾。大莊田村將繼續高效輸出,建設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堅定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促進民族地區產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建設宜家宜居的美麗鄉村。
以寸步量鄉村,以實踐談發展。通過此次對資源縣大莊田村的實地調研,我們團隊了解到大莊田村的特色產業基本發展基礎與目前發展狀況,明確發展存在的困難與需求,為后期的資料整理提供了更加準確的方向。
民族地區引技術 ,特色產業有動力。
“產業振興青馬先鋒隊”前往石清農資經營部展開調研,對本地技術人員進行面對面訪談。石清農資經營部是中峰村最受歡迎的農業資料購買地之一,在采訪中團隊成員了解到王技術員從事種植葡萄產業的緣由,國家技術人員流動的機遇,技術員講到不少中國農科院研究生空有理論,缺乏實踐經驗,難以將所學種植理論付諸于實踐,但是種植產業的實踐要求卻是重中之重,所以需要當地的種植戶傳授一定的實踐經驗。王技術人員早期也是種植戶,便利用該契機,與研究生團隊共同下田積累實踐與理論經驗,在其中汲取葡萄產業、羅漢果產業發展的專業技術,了解種植方法,在汲取優秀的理論基礎上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
王技術人員發揮自身優勢,將所積累的經驗付諸于實踐,積極探索新的特色產品的產業發展路徑。并且獨自創新技術,結合理論的知識,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路徑,開創新的產品,打造出“陽光玫瑰產品”,高端品種生產線使得特色生產出品質更加優良,價格更加可觀,拓寬了脫貧致富的新渠道,為廣村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新的路徑,真正從自己做起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助力全面鄉村振興。
暢談鄉村調研感悟,收獲產業發展知識
和美鄉村共筑時。自古以來,“和”是中華文明的追求,農業追求和順,家庭追求和睦,國家追求和諧,世界追求和平;與美麗鄉村相比,“和美”鄉村是對鄉村建設內涵進一步豐富與拓展,強調鄉村塑形與鑄魂并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離不開國家與政府的強勁支持,更離不開來自鄉村自身所特有的鄉土情懷的堅韌基礎。這需要我們同心戮力,充分挖掘優秀的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以和為貴的行為規范,將“和”文化融入到鄉村建設中去,為鄉村建設注入活的靈魂,各美其美,向美而行。
團隊成員通過本次鄉村暑假社會實踐,總結了以下四條經驗: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結合鄉村擁有的先天性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資源型特色產業,實現“人無我有”;結合鄉村特有的地理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實現“人有我優”;結合鄉村悠久的生產傳統,大力發展創新型傳統特色產業,實現“人有我奇”。除此之外把特色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重點推進的過程中,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切實做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求真務實。這些經驗都有助于團隊成員從真實案例中學習領悟鄉村振興下特色產業的運作邏輯,在理論的基礎上提煉可借鑒推廣的模式。